柳条边建于清顺治、康熙年间,是清朝为保护东北“龙兴之地”而建的、防止外藩入侵而建造的封禁边界。时人杨斌曾在《柳边记录》中介绍过柳条边:“今天辽东都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两尺。如果中土之竹篱,挖壕在外面,人叫柳条边,也叫柳条边。“柳条边由五部分组成:边缘平台、边缘墙壁、边缘门、出水口和堆叠。根据施工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老边”和“新边”。老边也被称为“老边”,因为它是在辽宁建造的
“盛京边墙”。整个柳条边呈“人”形,其建筑经历了三个阶段:
1、皇太极在位期间下令重建一小段明边墙。这是修边的开始,但此时的边墙不是后来的柳条边,但从那时起,清朝就有了修建边墙的意识。
2、顺治即位之初,柳条边的建设就开始了。首先,皇太极时期修建的边墙向南北延伸,沿途修建了柳条边。此时,柳条边只是从威远堡到凤凰城到海边东侧的边墙。顺治五年(1648年),西段边墙又开始建设。此时,边界主要分为牧区游牧边界。西段边墙从威远堡到山海关。威远堡将东西边墙连接到一线,全长1950华里,清代龙脉位于边境。最迟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老边墙已全部修建完毕。
3、康熙时期,边墙再次扩大,形成新的边墙。康熙皇帝曾三次下令扩大边墙,并从威远堡延伸到东北修建了北侧边墙。此时,原来的东侧边墙也被纳入了新的边墙。
[img]664234[/img]
那为什么清初要修柳条边呢?原因不外于政治和经济。从政治上讲,满清统治者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当时,沈阳被称为盛京,具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的崇高地位。清朝祖先的陵墓也在城里。众所周知,清朝成立之初,各地反清复明的趋势越来越强劲,满族政权不稳定。因此,清廷将这个地方视为一个重要的地方和一个大的后方。修建柳条边是为了保护,保持当地满族人的“满语骑射”习俗。在经济方面,它与东北地区珍贵的土特产有关。这里盛产人参、鹿茸、貂毛等珍贵物品。为了垄断当地资源,清朝修建了柳条,防止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进入。
[img]664235[/img]
清初为上述目的,利用柳条边封禁东北,在柳条边各侧设哨卡,派兵驻守,限制人民出入。但在康雍时期,柳条边的封禁政策变得更加宽松,此时清廷实行移旗移民发展东北政策,因此柳条边的存在一度形同虚设。乾隆时期东北封禁政策虽然再次加强,但未能阻止遗民大潮。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东北放松。
清代柳条边缘的存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柳条边缘的存在保护了中国东北的生态环境。农耕区、游牧区和狩猎区没有受到破坏,确保了清廷特殊需要的供应。然而,柳条边缘的建设也不利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开垦。由于禁令政策,长期以来人口稀少,土地无法有效开发。
龙兴地址在哪里?清朝做了什么来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