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句话说,鲁国的鲁成公多次去晋国结盟,结果都是无功而返,甚至被晋国人不公平对待。晋景公死后,鲁成公带队前往晋国送葬,却被晋国人无缘无故留在晋国。后人认为鲁成公丢了鲁国人的脸,史书里有“鲁忌之”。就连鲁国的历史官员也认为鲁成公被晋国人拘留是一件很难说的事情。那鲁成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他多次结盟晋国是不是丢脸?
鲁成公被称为姬黑肱,是鲁宣公的儿子,即位时还很年轻,大权掌握在季文子领导的三桓家族手中。鲁成公刚成为国君的那两年,其实季文子和东门家族的矛盾已经很猖獗了,季文子说:“让我杀适立臣失大援者,襄仲。季文子以前是靠东门的,所以这个时候敢说这样的话,证明季文子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鲁成公显然是在季文子等人的支持下成为鲁国君的。东门家族衰落后,三桓家族自然成为鲁成公可以依靠的朝廷力量。
应该说,陆成公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季文子等三桓家族的影响。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是,朝政必须依靠可靠的大臣。季文子驱逐东门后,三桓家族显然成为他们可以依靠的候选人。鲁成公不可能主动出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鲁国近年来经常参与外交活动。这些活动不是鲁成公做出的决定,而是季文子等三桓家族在背后策划的。
[img]664807[/img]
当时,晋楚之战即将开始,中原依附于楚的郑成为南方力量的重要领域。齐国、卫国、鲁国等国作为晋国的盟友,对晋国最大的作用就是牵制郑国,鲁成公出于郑国...尹武公诸侯伐..,但鲁成公作为一个国家,更多的政府事务委托给三桓家族,然而,鲁成公显然对三桓甚至更多的朝臣缺乏威慑力,这直接导致三桓逐渐失去了对国君的尊重。三桓的叔孙有一个叔叔和一个海外华人,所以他去后宫与成公的母亲穆江私交,并阴谋试图从季孙和孟孙中夺取权力。
当时,鲁国已经实行了几年的初始税亩税收制度,国家财政逐渐充盈。但季文子这个人很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一方面大力推行初税亩,另一方面又努力凝聚三桓共识,积极发展鲁国国力。季文子成为三桓的代表人物,引领鲁国风气。季文子是“家里没有衣服和丝绸的妾,没有食物和小米的马,家里没有金玉”。后来,孟孙也跟上了季孙的做法,提倡节俭,这在朝野之间赢得了尊重。因此,当叔孙侨如想做事时,朝中的大臣们向季文子传递信息,叔孙侨如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季文子的耳朵里。
季文子对鲁成公说:“你小的时候,我支持你继位。你长大了,我帮你去齐国娶老婆。你要和晋国齐国建交,我帮你奔波。你现在想杀了我,一个三岁的孩子,快乐吗?“当季文子得知宫廷变化时,最有可能对鲁成公说这样的话,而鲁成公只有十几二十岁,根本无法与季文子等家庭抗争。重要的是,与季交朋友的孟孙正好负责守护宫城。如果两个联盟和叔叔孙达成共识,鲁成公的命运将令人担忧。对鲁成公来说,保持三桓之间的矛盾可能不是坏事。
[img]664808[/img]
“穆姜送公,使逐二子。公以晋难告,反而听命...公待之于坏,请设守,警备,然后行。让孟献子守宫...姜又命公如初。公又申守了。”鲁成公的两次带兵之战,在离开都城之前,都是对后宫进行了严格的部署。这显然是一种谨慎的做法。在此期间,如果不是季孙和孟孙的支持,鲁成公的部署只是无用的。“孟献子守在宫里”,不仅仅是守在宫里。孟献子其实是守鲁成公的一种担忧,就是如果叔孙侨不做事,鲁成公也不担心。
“夏,公如晋。晋侯见公...晋人执季文子于丘。”在晋人眼里,鲁成公只是一个小国君。即使是周天子的直系王国,如果在军事力量上不可能对抗晋国,晋人也不尊重鲁国,可以拘留权臣和君主。这也是鲁成公经常背叛晋国,接近楚国的原因,但即使聪明的季文子被晋国人囚禁,仍然认为鲁国作为中原之国,与晋国有着相同的起源,仍然应该与晋国有着相同的联盟,而不是与楚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可能是鲁国人的一种尊严,即延续周朝上国思想,即使国力弱,仍尊重中原思想。
后来,人们认为鲁成公两次去晋国受到不公平对待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然而,在鲁成公甚至三桓家族看来,晋国不仅是一个盟友,也是一个亲戚的国家。内部矛盾只是一场纠纷,不是一场纠纷,也不是一场耻辱。我只想杀死季孙和孟孙的叔叔孙侨如。我想寻求的外国力量只是晋国。
鲁成公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晋国是如何对待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