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最后一级朝廷考试的考生被称为进士。它被称为古代科举殿试和第者。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以及科举考试的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授予“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冠军,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为“三鼎甲”;二甲几个名字,给出“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几个名字,给出“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传红,一、二、三甲统称进士。一般来说,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和第。其中,科举考试第一名“状元”的称号一直保留到现在。所有在文科和理科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都被称为“状元”。
[img]664837[/img]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因为分科取士的方法叫科举。从隋朝到明清,科举制度已经实施了1300多年
进士的录取率应该是几百分之一。成为进士是一个家庭的荣耀。
根据当时的文化水平,进士估计相当于享受处级待遇的中央选调生(每年选100人,大部分是清华北大的优秀学生)。如果进入政界,这个学历就是别人的名片,然后入阁拜相,成为省厅级。
副国级也有希望。
古代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考上进士是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