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说到重视人才,很多人难免会想到鲁国。当时,军事力量是判断国力强弱的标准。鲁国是周天子的直亲之国,也是礼仪之邦,是最受尊敬的国家。鲁国人崇尚文化。孔子、墨子等先贤都出生在鲁国。鲁国有着丰富的尊师重教的土壤。后来,当鲁国都城被打破时,城外城中的学生仍然可以安全地阅读和背诵经文。这种文化环境使鲁国与任何诸侯国都不同。但鲁国是最重视人才的国家吗?其实不是。
[img]663728[/img]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鲁国只是纪周时期以来的鲁国。以前的鲁国已经不存在了。这里的根本原因是鲁国的始封君伯禽。这位国君来到鲁国时,推行了“改变习俗”,即将纪周的传统习俗强行灌输给生活在鲁国旧地的东夷民族。鲁国最终是最具纪周特色的封国,即使到了春秋晚期,列国要学周礼也是以鲁国为圣殿级别,那么可见鲁国对纪周风俗的实施是相当彻底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鲁国的发展是开天辟地的,没有传承,所有的风俗制度都是全新的,鲁国旧地的东夷风俗已经消失了。
鲁国是纯意义上的礼仪之邦,吴国王室派人到鲁国学习中原礼俗,也被认为是极大的震撼。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内鲁人都有一定的制度优越感,尊重孔子等先贤的学习。许多贵族去孔子和墨子门下学习。然而,一个大问题是,这些圣人尊重复古的旧礼物,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学习的东西都是古老而原始的周礼物,尤其是繁文缛节,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不太实用。虽然皇室贵族非常向往这一点,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他们更注重名利。孔子本人也很快就惩罚了政敌,更不用说三桓的孩子们充满了阴谋了。
自伯禽以来,鲁国一直在实施亲戚和敌人的仇恨。对于非我的民族来说,他们认为他们的心会不同。鲁国人民很难真正坚持以人才为本,更多地站在自私的层面,保护自己民族的利益。鲁国人对人才的态度充满矛盾,即孔子和墨子尚贤也完全反对非本派的孩子和非本派的观点。东夷民族的人才,即使是人才,也是反派,也会被屠杀;少正毛是有才华的,抢了孔子的徒弟,孔子认为是异端邪说;三桓重视人才阳虎。一旦发生政治冲突,三桓也应该共同惩罚他们。
那么,如果鲁国不是最重视人才的诸侯国呢?哪个国家最重视?燕国有一个燕昭王筑金台,邀请世界各地的人才入驻燕国,这当然也是重视人才的,但燕昭王却有一些计划。燕国被齐国压迫了好几年,燕昭王要求人才振兴燕国,向齐国人复仇。魏国有西河学派。魏文侯当然是一代英雄。然而,魏国刚刚经历了三分晋国。虽然他继承了高质量的政治和军事资源,但他成立后不久,魏国就面临着韩国、赵国和秦国的攻击。魏文侯吸引人才建立西河学派,为国家发展提供了预防措施。后来秦国,就是这样的目的。
史书中有:“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丝鱼盐。齐冠带着衣服走遍世界,海岱聚在一起。”齐国被山海环抱,有许多盐碱之地,生活在东夷民族。这不是人们想象的所谓野地。姜太公在此立国,倡导士农工商贾五民,布丝、鱼盐之业成为国家扶持的重点产业。因此,齐国人对各种人才都有很大的容忍度。这种态度不同于其他重农抑商的诸侯国。齐国更容易兼收并蓄的文化。后来,齐国人也可以生产像吉下学宫这样的教育机构,齐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管子》里有:“丈夫霸王从一开始就以人为本”。正是在管仲任职期间,齐国实行“三选法”,即乡选、臣选、君选,实行逐级推荐,即让那些贤人上位。以桓公之政为标杆,齐国大多有尚贤之策,如齐宣王时代有“士贵,王不贵”的说法,可见齐国人对人才的态度。由于姜太公在齐国实行“顺其俗”,东夷文化在齐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许多东夷人才在齐国也有了生存之道。齐国已成为保存东夷文化较多的诸侯国。就连孔子也曾说过:“我闻到了,天子失去了官位,在四夷学习,我仍然相信。”。
孔子被鲁国驱逐,周游列国;孟尝君想要一只好鸟,选择一棵木头,一路跑到秦国。结果,他一路被追杀;虽然商鞅和李斯在秦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们最终还是死了;吴起在楚国受到迫害,更不用说伍子胥和沈公巫臣在异国他乡闲逛了。范蠡远离法庭,南方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不够。史书中有楚才晋的说法。吉下学宫培养的人才不仅在齐国发光发热,而且吉下学宫的孟子终于回到了鲁国。邹衍去了燕国,沈子和荀子去了楚国,公孙龙去了赵国。吉下学宫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的黄埔军校。
哪个诸侯国在春秋时期最重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