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高统治者是来自东北的满族。因此,清朝定鼎中原后,东北成为清朝的“龙兴之地”。
清初,满族统治者禁止汉族移民到东北,主要目的是为清朝留下后路;第二,保留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八旗力量;第三,保持满族文化和祖先传统;第四,保持人参、貂皮、黄金等重要资源的垄断地位。
[img]664232[/img]
然而,尽管满族统治者一再禁止汉族移民,但随着人口的急剧扩张,自清朝中期以来,汉族移民运动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19世纪初,除了一些偏远地区外,几乎每个人都会说汉语。中国文化在东北地区迅速流行起来,许多满族人甚至不会说他们的母语。
1800年后,东北地区主要由三类群体组成:旗人、汉人和部落民。作为清朝的成员,旗手表面上似乎优越,但事实上,只有旗手中的上层阶级才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东北地区的汉族人主要是农民、商人、工匠和被流放到这里的官员。其中,流放官员和富商居社会上层,仅次于旗人高层官员。如果汉族官员只是被免职流放,没有更多的指控,他们仍然会被东北旗手的上层接受,并愿意与他们沟通。当时汉文化盛行的时候,多交一些汉族文化人也被认为是身份和面子的象征。虽然商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直很低,但这种情况从18世纪中后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旗手官员在商业上都需要依靠这些汉族富商,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也给了他们足够的面子。
至于那些普通的汉人,如农民、小贩和工匠,他们的社会地位与普通的旗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不同。旗手只有在入伍时才有一定的特权。当时,只招募旗手的八旗军待遇很好。普通士兵的工资与九名官员的收入相似,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八旗士兵。
还有一种群体是部落民。这些部落早期归属于满清,但没有纳入八旗编制。理论上,部落首领的社会地位与最高层旗手非常接近。但事实上,这些部落都位于偏远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孤立,汉化程度很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位于偏远地区的部落首领因公或因私来到满汉居住的城市,会显得格格不入。无论是在旗人眼里,还是在汉人眼里,他们都成了土里土气的乡巴佬。至于普通部落民,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
[img]664233[/img]
@ 旗人高层官员在当时东北的“龙兴之地”中地位最高。汉人官员和汉人富商排名第二。普通旗人的地位略高于普通汉人,但差别不大。理论上,部落民首领的地位很高,但实际上他们的权力仅限于自己的部落,并不是很受旗人和汉人的重视和尊重。在上述人群中,普通部落人的社会地位最低,但他们多年来一直生活在偏远地区。他们与其他群体的人接触不多,也不在乎被孤立在社会之外。
清朝东北龙兴的地方是什么?汉人的地位可能与你想象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