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即使哭也哭了很多典故,哭了很高的水平。读者普遍认为刘备是哭得最高的,所以流传更广的哭就是“刘备哭天下”。然而,用收买人心挽救危机的高人不是刘备,而是曹操。曹操比刘备聪明得多。他不仅会哭,还会“割发代首”。那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呢?割发代首起到了什么样的政治作用?
在《三国演义》第16次《昌奉先射戟远门,曹孟德败师浇水》中,曹操调戏将军张绣的嫂子,被贾调设计大败。这场战斗使曹操失去了长子、侄子和将军典韦。战后祭奠,曹操哭着说了一句精彩的话,“我折长子,爱侄子,没有深痛;独号哭典韦也!大家都感叹。他打败了战争,本应该回顾,但曹操没有做自我批评,而是哭着买了将军的心,其他人不会追究战败的原因。乱世奸雄的形象生动地勾勒在人们面前。
曹操确实会收买人心,不管他是真是假,但至少在创业最困难的时期,他赢得了人心,使许多像典韦这样的英雄在三国这样一个混乱的特殊时期全心全意地为他努力工作。此外,曹操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另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割发代首。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裴松之引用《曹瞒传》,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曹操的故事。曹操在去张绣的路上,为了安抚人心,向村民宣称:“大大小小的将校都经过麦田,但有践踏者,都被斩首。”。但出乎意料的是,曹操自己坐骑进麦里,践断了一大块麦田,于是曹操立即打电话给行军主簿,要求议罪。这时,谋士郭嘉引用“春秋”“罚不加于尊”为其开脱,曹操便顺水推舟说:“制法而自犯之,何帅下?但孤为军帅,不能自杀,请自刑。于是用剑割头发,扔在地上:“割发权代首。然后把头发传遍三军:“承相练麦,本该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所以三军令人毛骨悚然,都遵守了军令。
曹操为什么这么做?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曹操完全利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来收买人心。既然只是收买人心,为什么还是“三军令人毛骨悚然,都遵守军令”?
《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身体发肤,受父母影响,不敢破坏。“这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在儒家思想中,认为身体是父母的礼物,只有保护好身体,才配得上父母。而且头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在古代是非常讲究的,人们对割发、剃发非常害怕,避之不及。古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不理发,男女的头发都一样长,只有那些发配的犯人和僧侣才会把头发剃掉。作为孝子,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在死亡时不能损害身体的任何部位,并将整个身体完全归还给祖先。曾子临死时,要求弟子“启发足,启发手”,看手脚是否受损,也就是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儒家真正的孝子。
[img]662829[/img]
曹操这样做相当于判断自己是一个不孝的儿子,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在汉代,做一个孝顺的儿子是生活中的首要任务。曹操通过割发向当地士兵宣布他犯了罪,而治疗犯罪的方式是自我贬损的割发。汉代的不孝犯罪和杀人犯罪几乎是平行的,曹操的举动,让士兵们非常感动。
曹操[割发代首]是虚伪还是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