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服令是明末清初满清时期颁布的一项法令,与剃须令同步,统称剃须易服。入关前后,满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薙发易服政策迫使汉人改变发型和衣着,强制改变汉人固有的风俗习惯和民族观念。清廷考虑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很多原因,但为了满足其利益,大多数汉族人民受到文化习俗的民族压迫,从而引起社会各阶层各种形式的抵制。
服饰鉴别
汉服以交领、右翻领、无扣为主要特点,满衣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进入海关前,满族统治者已经在海关外实施了“剃须易服”政策。所有被征服的汉族人都被迫改变他们的发型和衣服,投降的明朝士兵也必须剃掉他们的头发和衣服,作为他们屈服的象征。
推行状况
清军于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入关时发布了“剃发令”,因引起汉人不满和反抗,公开废除了此令。1645年清兵进入江南后,汉臣孙志斌被其他汉大臣排斥,愤怒地向摄政王多尔根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因此,1645年6月15日,多尔根下令再次发布“剃须令”,规定“全国官民、北京内外限制10天,直隶和各省地方以布文至日限制10天,全部剃须。“它的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头,留头不留头”。在发布剃须令的同时,还发布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了“易服令”,规定“官民已剃光头发,衣冠皆宜遵本朝制。汉族人民一个接一个地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文物衣服而奋斗。清朝统治者对此进行了暴力镇压,如1645年嘉定三屠事件与“剃发易服”有关。经过37年的斗争,最终的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了胜利。大多数汉族生者剃了辫子,换了满族的衣服;那些坚持不改变衣服的人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逃进空门,带着头发练习。
易服令简介 服装的鉴别和实施情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