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偷跖》中,有一个故事“偷跖斥丘”。在这个故事中,被我们视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被一个叫偷跖的人骂了一顿:这个鲁国的聪明伪人孔丘不邪恶?二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善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侥幸封侯富贵。盗莫大于子,为什么世界不叫子盗丘,而是我盗跖?...丘之所说,都是我抛弃的,急着走回去,没有复言!儿子之道,疯狂吸,诈巧虚伪,非能全真也,奚足论哉!
[img]662896[/img]
盗跖这段话的意思是:你是一个投机取巧的虚伪小人,只靠三寸不烂之舌,戴着华丽的帽子和衣服,到处宣传你荒谬的理论,不劳而获等等。用“体无完肤”来形容这顿痛骂孔子再合适不过了。孔子当时的狼狈样,庄子就是这样描述的:再拜趋(快)走,出去上车,执着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无法出气。这灰头土脸,面如死灰,大气都不敢出现,真让人不敢相信这是民国老师。那么,这个盗跖是谁,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耐心骂我们的孔夫子呢?成千上万的孔子门生吐了一口吐沫也淹死了他。
[img]662897[/img]
历史上没有关于偷跖的人的记载。它来自《庄子·杂篇·偷跖》中的人物:“偷跖从卒9000人,横行天下,侵犯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祖。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根据庄子的描述,这个盗跖是一个不忠不孝,横行霸道,伤害乡下的恶人。这个人有一个品行端正的哥哥,就是刘下惠,我们今天说的坐怀不乱。哥哥这么好,哥哥这么行为,哥哥怎么不在乎呢?作为刘下惠的好朋友,孔子看不下去,决定来这里偷跖,想劝他改邪归正。结果劝说没有再劝说,出现了盗跖斥丘的场景。
当然,很多人质疑偷跖骨的人的真实性。根据历史记载,柳下惠出生于前720年,中风于前621年,孔子出生于前551年,中风于前479年。也就是说,柳下惠死后,孔子还没有出生。怎么会有交集?庄子还说,偷跖骨是柳下惠的弟弟。如果是真的,偷跖骨是不可能的。
那么,既然盗跖痛骂孔子是不可能的,庄子为什么要编这样的故事呢?庄子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但每一个故事都不是庄子随便创作的,都有很深的寓意,反映了庄子的三观。@ 庄子编这个盗跖痛骂孔子的故事,很可能是借盗跖之口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毕竟,以孔子的名声和威望,庄子作为年轻一代,很难直接责骂孔子。
盗跖最初出现在《庄子盗跖》中,但它的真实性有很多疑问,盗跖骂我们万世师表孔老夫子,很多老师都不会告诉学生!
盗跖斥丘,这个骂孔子的人,老师不会告诉你,说你也不相信!
谁也是偷跖的人? 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耐心骂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