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战国时期,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撤军攻击赵军,使赵获救。后指攻击敌人后面的据点,迫使进攻敌人撤退的战术。现在我们指的是用包抄敌人后面的战术迫使他撤军。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中对齐魏战争的解释(见桂陵战争)。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一种非常精彩的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上看,绕过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起源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了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来自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卷六五。
引证解释
指战国时期的赵、魏;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强迫魏国撤回攻击赵邯的部队,使赵国得到
围魏救赵
救援。后指攻击敌人后面的据点,迫使进攻敌人撤退的战术。现在,我们指的是用包抄敌人后面的战术来迫使它撤退。
战国时期(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后,齐军乘其疲劳,中途击败魏军,解决了赵围。见《史记·孙子吴起传》。这种策略后来经常被兵家采用,叫“围魏救赵”法。
《三国演义》第30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 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这个孙膑‘围魏救赵’ "之计也是。"
《水浒传》第六、第四回:“如果用‘围魏救赵》 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不是解决这里的危险,反而取我梁山大寨。"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
成语典故:战国策齐策一邯郸难
赵求救于齐,邯郸之难。田侯召大臣谋说:“救赵谁与勿救?邹子说:“最好不要救。段干纶说:“弗救,我不利。田侯说:“何哉?"夫魏氏与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说:“善。"乃起兵,说:"兵在邯郸郊。段干纶说:“臣之求利,不利者,非此也。丈夫救邯郸,军在其郊,赵不拔,魏魏也。因此,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田侯说:“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桂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涉及人物:
齐:田忌、田婴、孙膑
魏:庞涓,魏惠王,庞葱
赵:赵成侯,丕选
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智慧——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