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大义灭亲救卫国
[img]661566[/img]
“大义灭亲”源远流长,最早的故事来自《左传》,讲述了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玉曾劝诫卫庄公,希望教育好庄公之子州诉。庄公死后,卫桓公即位,州诉与石头之子石厚密谋杀桓公篡位,为确保王位稳定,派石厚去请教石头。石头恨儿子大逆不道,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了州诉和石厚。儿子大逆不道,选择杀了他,《左传》说:“大义灭亲,这就是所谓的。“大义”是指与个人、家庭和特定群体利益相对应的国家和社会利益。
秦国治民术:威胁“告亲”
[img]661567[/img]
秦国商鞅变法,颁布连坐法。法家认为,要使君主政权达到“至治”,就必须使“夫妻交友不能相互抛弃邪恶,不伤害亲人,人民不能相互隐藏”。一旦有人犯罪,他们的亲戚、朋友、邻居或其他有关系的人都会受到惩罚。《秦律》规定,丈夫盗窃,妻子知道但不起诉的,同罪;不知道的,卖给奴隶。为了不被牵连,每个人都像警察一样盯着身边的人,发现有犯罪嫌疑人就得报官。
西汉至民国:亲属之间不“隐”的,将受到处罚
[img]661568[/img]
在真实的历史中,“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法制的主调。亲亲相隐制度是古代伦理法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是指可以减轻、免除刑罚或者根本不被视为犯罪的亲属之间的相互隐瞒。这一制度建立在西汉,到唐朝已经很完整了,在唐朝,亲属之间并不隐藏,反而会受到惩罚。在亲属隐瞒的原则下,亲属有罪互相隐瞒,不起诉、不作证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被视为“封建渣滓”,才逐渐被边缘化。
王莽杀二子求名卖直
在汉代,皇帝不信任外人,一度只让外戚掌权。王莽苦心经营,赢得了正直清白的好名声,但爬到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权力斗争,被贬出京城。他的儿子王谋杀了奴隶,王莽强迫他自杀。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极大地震动了人们,朝廷将其调回。后来,王莽以“妄发议论,蛊惑人心”的名义将长子王宇逼死,太后下诏称赞王莽不以父子之情伤害国家。
血腥皇帝杀死了100多个侄子
公元430年,北燕君主冯跋病危,命令王子冯翼主持朝政。冯跋宠妃宋氏有儿名冯受居,想立已子为后,便矫诏禁止王子入内侍病。太监胡福和冯跋之弟冯弘要好,忙着向冯弘汇报宋氏要篡夺的消息。冯弘立即率兵冲进皇宫,囚犯宋的母子。冯跋看到乱兵突入宿舍,临终前吓死了。冯弘自立为天王,废杀王子冯翼,还处死了100多个亲侄子,新生婴儿也不放过,后来还霸占了大哥的妃子。
大义灭亲:是捍卫正义还是灭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