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成语典故从哪里来?

成语“朝秦暮楚”,但知其典故来自千年古镇漫川关的人可能并不多。要告诉你。

[img]661596[/img]

所谓关者,关口要塞也是。漫川关,前疆秦楚之塞,今界陕鄂之边,“朝秦暮楚”的成语典故就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相互胜负。而漫川关则是秦楚的咽喉,“北通秦晋,南联吴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常早上被秦军占领,为秦军管辖,插秦旗,穿秦衣,行秦礼,说秦语;到了晚上,又被楚军占领,属于楚军,易楚旗,穿楚衫,行楚俗,说楚话。这就是“朝秦暮楚”的起源。

成语“朝秦暮楚”引申至今,形容变化迅速,反复无常,含有贬义色彩,与“朝三暮四”、“朝令夕变”相近。

据研究,“朝秦暮楚”的历史典故起源于漫川关古镇,其主要依据有三: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漫川关称蛮子国(蛮人之地),楚置方城。战国中后期,特别是公元前312年后,秦楚交恶,楚晋联合缔结盟约,与秦国常在“蛮子国”(今漫川关)作战。《左传·哀公四年》记载为证:“夏,楚人既克夷虎,又谋北方。左司马寿余,叶诸梁致负函,致方城以外,吴将水斥江入营,将奔命。一昔期,袭梁及霍。蛮氏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司马起丰,分析与狄戎,以临上罗。左师军于妲和,右师军于仓野,使所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轻蔑地说:“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不废,寡君之愿也是。否则,将通过少习以听命。士蔑请诸赵孟。赵孟说:“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跟之。"士蔑甚至是九州之戎。以蛮子为城,以裂田为卜。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楚师于三户。司马致邑,立宗晏,以诱其遗民,尽俘以归。”

其次,根据《县志》,“晋阴地在上海县南100英里,古蛮子国在漫川。”上海县是秦县的名字。秦朝时期,“上海”(县)和当地的“商业”(县)同时存在。此外,“北通秦晋,南联吴楚”的漫川关和上津只有15公里长,还有楚为御秦而建的石门天然护城河,被称为“楚置方城”。

第三,有古迹证据。漫川关有“楚长城”(即楚置方城)的遗迹,秦楚分界碑依然存在(位于陕西省山阳县漫川关镇与湖北省云西县上津镇交界处的山顶上)。在古代,漫川是一个“蛮子国”,至今仍有蛮王寨、蛮王洞、蛮王冢等遗迹。从福银高速公路经过,即将到达漫川高速公路交叉口时,蛮王寨、蛮王洞清晰可见。虽然宋代发生了许多关于蛮王的民间传说,但至少可以间接说明漫川确实是一个古老的蛮子国。漫川的“漫”其实是“蛮子”的“蛮”,也许“蛮”的意思是不雅,“漫”和“蛮”的发音差不多,“漫川”的意思是地貌广阔,水域宽衍,所以叫“漫川”。

由此可见,漫川关实是秦楚边境要塞,秦楚古道一雄关也。秦楚之战如拉锯战,朝为秦地,为秦管辖;暮被楚占,为楚所有。邑治所属,朝秦而暮楚也。为了生存,居住在这一带的人们不得不朝秦暮楚。秦军来了,就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而楚军来了,就换上楚国的旗帜,穿上楚人的衣服。这也是当时人们生存的一种智慧。

如今,“朝秦暮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历史典故。有三个地方说他们是“朝秦暮楚”的发源地,形成了关关、上津、漫川关的理论。但笔者认为,漫川关的理论似乎更合理。


成语典故从哪里来?成语典故从哪里来?

,,,,,

  • 许多古代著名的将军显然可以反抗,为什么宁愿被杀也不愿反抗呢?
  • 同样倒霉的还有名将白起,为君王打了一辈子,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最后也没有好下场,被秦王赐死子啊杜邮。 每次看到这样的悲剧...

  • 战国史上鲁庄公是谁?鲁庄公是如何好色误国的?
  • 遇到一个不守妇道的老婆,鲁庄公自然就惹了一些麻烦。说,漂亮的女人是老虎,这不是,一个好国家的君主,“娶妻不淑”,造成了...

  • 齐桓公的四个儿子争夺王位,结局如何?
  • 齐桓公的四个儿子争夺王位,结局如何?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齐桓公一死,易牙、竖貂秘不发丧,先打跑了王子昭。 第二天,...

  • 曹刿是春秋时期哪国人?曹刿是个什么样的人
  •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当时齐国攻打鲁国,曹刿为其出谋划策,作战指挥。其中“一鼓作气”的...

  • 曹辩论疑云:曹辩到底是鲁国人吗?
  •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卑微的人是最聪明的,高贵的人是最愚蠢的。这一点在曹辩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曹辩何许人也?春秋时...

  • 范迟问孔子问题,孔子为什么要骂他?
  •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圣人。他建立教育,因材施教,弟子遍布世界各地。为什么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在弟子尊敬地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