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是清朝的第一贪婪,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小沈阳不仅给后人留下了第一贪的名声,还留下了无数的谜团。历史上没有明确的答案,他有多少金银田,如何收敛贿赂等等。他留下的一首绝命诗是最大的谜团。
[img]662085[/img]
嘉庆皇帝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乾隆皇帝去世的第六天,被禁在殡仪馆的小沈阳被捕入刑部监狱。在监狱里,小沈阳用准备好的纸和笔写了很多诗,大部分都是为了自己的委屈,争取宽大处理。其实小沈阳的罪行审判并没有那么顺利。和小沈阳一起获胜的军机大臣福长安宁死了,没有举报小沈阳的罪行,几位亲王也照顾小沈阳。
但即便如此,嘉庆皇帝杀小沈阳的决心也无法改变。正月十八日,嘉庆帝采取了直隶布政使吴熊光的建议,迅速将小沈阳以快刀斩乱麻的势头问成死罪,并颁布了处死小沈阳的命令。当时认定小沈阳的罪有“二十大罪”,处罚方式是“杀”,即凌迟处死。因为小沈阳曾经担任过首辅,正好是乾隆丧期,所以改为“加恩赐令自杀”(《清仁宗实录》卷38)
[img]662086[/img]
和珅
正月十八日晚,小沈阳上吊自杀。小沈阳死后,他在狱中写的诗被清宗室成员于瑞收集,编成了一本名为《嘉乐堂诗集》的书。虽然他的绝命诗没有被录入《嘉乐堂诗集》,但它已经通过狱卒传到了市场,最后被录入了《清通鉴》。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五十年来,幻梦真,今天放弃谢红尘。
当他的时候,水中充满了龙日,他认出香烟是后身。
[img]662087[/img]
和珅诗集
这种解释在古籍《国语·郑语》和马迁的《史记》中记载,夏末有神龙止于王,夏后有神龙(二液)。越是数百年的王打开盒子观看,不小心跳过了龙,变成了宫中乱七八糟的玄桥,最后钻进了一个宫女的肚子里,于是宫女怀孕了,生下了赞美。后来,周幽王为了表扬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 这就是小沈阳所说的水泛含龙的意思。后来慈禧太后在清宫闹事,直接导致清朝灭亡。
烽火戏诸侯
这是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另一种说法一直得到后人的认可。也就是说,“水泛含龙”的真正意义是指小沈阳被杀前一年的黄河决口,这是对“水泛”一词的解释,而“含龙”是指慈禧太后在大水后30多年出生,女主人在水灾的帮助下灭亡了清朝。
这两种说法不是今天人们的妄自猜测。在《清高宗内禅证闻》一书中,他们曾解释过这一点:临绝作诗,如诗如谣,不太可解。"《清通鉴》在收录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注明“水泛含龙”这个词的意思,只解释了这四个字来源于朝鲜历史书《李朝实录·正宗大王实录》卷五一。当时朝鲜使臣出使中国,记录了当时这首诗流传的情况,因此被列为《清通鉴》的例子。
[img]662088[/img]
慈禧
那么,这个流传了几百年的预言,真的是小沈阳临死前的诅咒吗?真相可能是这样的:
在嘉庆八年,和沈阳被上吊自杀。临死前,小沈阳写下了这首绝命诗,也就是被称为“衣带诗”的小沈阳绝笔。小沈阳死后,他的绝命诗在市场上流传。虽然绝命诗广为人知,但由于小沈阳被处死,没有人敢收录这首诗。但在这个时候,朝鲜使臣正好在中国,所以朝鲜使臣徐有闻写了这首诗,最后徐有闻回到了中国。这首诗被列入《李朝实录·正宗大王实录》五一。
朝鲜使臣
时过境迁后,和沈阳之死的风波逐渐平息,《清通鉴》将这首诗从朝鲜引回。在《李朝实录·正宗大王实录》中,“泛泛含龙”四个字最关键的泛字写法和“洪水”、“泛”类似,所以把“洪水”写成“泛”。可能是因为徐有闻把“绥”字误听成了“水”字,所以把原来的“绥汛”写成了“泛”,而“含龙”的真实写法应该是“合龙”。
因此,这四个字的真实写法应该是“绥汛合龙”。为什么一定是这四个字?根据是什么?这需要检查小沈阳被处决时发生的最大事件:据《清仁宗实记》记载,黄河发大水时,遂州发生了一系列危险的洪水。8月299日晚,遂州洪水溢出,冲出堤坝,著名的遂口出现了一个大决口。当时负责河道管理的河工多次奏报,称这一重大洪水情况为“遂汛”,这是当时最大的事件,朝廷上下众所周知。
[img]662089[/img]
黄河决口
为了抵抗洪水,遂口留下了18英尺宽的缺口,预计将在几年前合龙疏浚黄河水。但由于气温急剧下降,河流积累了大量的冰,所以我不得不要求暂停合龙。当时,合龙是一件大事,北京师范大师像往常一样送了20个藏族香水,盛大地祭祀了河神。
小沈阳绝笔诗的最后两句话是“他是绥汛合龙日,认香烟是后身。”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诗可以解释得很好。我们可以想象小沈阳临死前还在表示忠诚。虽然我死了,但是到了绥汛合龙的那一天,你会看到我忠诚的灵魂出现在香烟中。
[img]662090[/img]
和珅府邸
这是对和珅绝望诗的合理解读。在他即将死去的时候,和珅没有绝望,没有崩溃,也没有诅咒。他仍在继续表达他的忠诚,希望皇帝能改变主意。这就是和珅,这就是和珅绝望诗的意义所在。后世的各种错误解释只是徐有闻写错了几个字造成的误解。真相很简单。
小沈阳死前留下一首诗,四个字预言大清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