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如何选择合格的太医?太医院医务人员的来源主要由政府在各地培训的太医选择。明初,这些太医学徒主要是医生的孩子。从明朝中叶开始,那些不是太医家族成员但精通医学的人才也可以被纳入选拔范围。礼部将通过考试来判断这些人是否是复合太医的标准。
顶尖人才将被选入皇家太医院。整个过程非常严格,很少有人能通过。据记载,明英宗登上王位后,在首都召集了近100名医学人才参加选拔。因此,只有7人被选入太医院。当然,如此严格的选拔与太医院的工作有关。明代,皇家医院的官职分为院使、院判、御医、官目等。医务人员的技能直接关系到皇帝的人身安全。因此,在明朝,御医成为皇帝的焦点。如果政府太医表现良好,他可能会得到额外的晋升,这在明朝中叶尤为明显。尤其是明宪宗朱见深时期。在当时的明朝,许多官员在与政府大臣协商后被提升为皇帝。由皇帝直接任命,绕过选拔程序的官员被称为传奉官。皇帝也经常用同样的方法来选择奖励太医,这些太医甚至是太医
有机会成为中央大臣。成化二十三年,皇帝颁布法令,同时将九名医术高超的医官提拔为御医,违反了太医院原有规定。
根据明初的规定,皇家医院同时只能有十名太医,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冗员的局面。@ 为了特别照顾医务人员,皇帝还要求他们担任其他职务。在获得这份兼职工作后,尽管医务人员没有实权,通常主要处理太医院的事务,但与前一个朝代相比,他们可以获得超出自己水平的特殊待遇和权力。为了获得这些特殊的晋升,医务官员自然要向皇帝证明他们高超的医疗技能。如果没有办法向皇帝展示他的真正能力,就很难获得特殊的晋升。但是,皇帝选拔官员的方式很快就遭到了其他官员的反对。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皇帝认为官衔是他的个人财产,没有正常的程序,这自然是错误的。从利益的角度来看,筛选大臣要经过科举考试等严格的程序。皇帝不经正常程序随意提拔官员,将侵犯其他大臣的利益。因此,大臣们开始强烈反对。他们上奏抗议皇帝。
明孝宗时期,政府不得不颁布一项法律,规定皇帝不能再直接任命官员。然而,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的权力无法真正受到限制,这项法律根本无法约束皇帝。因此,在此期间,仍有许多人被皇帝亲自指定晋升为太医。嘉靖即位后,虽然官员的选拔基本上不再由皇帝直接任命,但一些医务官员仍将由皇帝提拔。嘉靖二十一年,皇帝几乎被宫女勒死。当时,他接受了太医许绅的治疗,病情大大好转。因此,嘉靖皇帝将许绅提升为尚书。然而,其他不赞成这种方式的大臣并不闲着。在长期的拔锯战中,大臣们不仅迫使皇帝放弃传奉官的做法,而且使选拔医务官员的制度更加规范和严格。明朝中叶以来,政府根据大臣考核对皇家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了考核。太医根据自己的能力分为一等和二等。后来进一步标准化,分为优等、次等、下等。优等可以等待未来的提升,等待原职待命,等待下等直接回家。
因此,太医以下的医务人员只有被评为优秀,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如果发生医疗事故,御医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情况严重,他将被处死。明孝宗死后,大多数治疗他的太医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其中一些受到了处决。总之,在明朝,如果你想晋升为太医,你不仅要得到皇帝的赏识,还要有真正的医术能力!
明朝合格的太医必须符合哪些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