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庙起源于商代,但周朝没有实施。庙号制度的真正实施始于汉代——换句话说,刘邦本质上是我们能真正理解的第一个拥有庙号的人。
@ 说说“祖”和“宗”有什么区别。
孔子家语说:“祖有功,宗有德”,这就是“祖”与“宗”的区别,即有功称祖,德称宗。这里的功是指创造的功,这里的美德,成功的美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开国皇帝多称祖,守成皇帝多称宗。
[img]661335[/img]
先说说高祖和太祖。
《史记》、《汉书》都描述了为刘邦确定寺庙头衔和死后头衔的过程:“大臣们说:‘皇帝很微妙,反之亦然,平定世界,为汉太祖做出最高的贡献。”上帝的头衔是高皇帝。”——显然,刘邦的寺庙头衔是汉太祖,死后头衔是高皇帝。
然而,包括司马迁在内的所有人都称刘邦为“汉高祖”。为什么?在我看来,这主要是因为刘邦是第一个被称为寺庙的人(在此之前,只有800年前的商朝有过寺庙名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寺庙名称制度非常不完善,没有人关心太祖是什么鬼东西。当时,人们直接用“高”的头衔来指代刘邦的寺庙,这被称为“高祖庙”。——你看,两个称号简化成一个,多方便。
在宗庙制度中,“太祖”有着特殊的含义。所谓天子七庙,最流行的理论是“一祖二宗四亲庙”。“一祖”是指始祖,即所谓的始受封者,即第一个接受分封的人,在商为契,在周为后姬。所谓“二宗”,是指太祖和太宗,其中太祖是始受命者,也就是第一个接受命运的人,是周文王。对汉代来说,刘邦既是始受封者,又是始受命者,按照宗庙制度,他被称为太祖是合理的,自然的。
但是“高祖”是什么东西呢?这东西在以前的寺庙系统中是不存在的。正是因为汉初寺庙制度不完善,所以只能胡思乱想,把刘邦的死后头衔和寺庙头衔混为一谈,才做出了“高祖”的东西——但既然已经做出来了,自然就成了一种寺庙头衔。
就这样,汉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在宋辽之前),太祖和高祖基本没有区别。两个地位和功绩相近的皇帝,往往叫太祖,叫高祖,混在一起。
比如汉朝以后是魏,曹操(始封)是太祖,曹丕(始受命)是高祖。晋朝,司马懿(始封)为高祖,司马昭为太祖。正好相反。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始受封+始受命)为高祖,石虎为太祖;前秦符洪(始受封)为太祖,符健为高祖,恰恰相反。南北朝时,刘裕(始受封+始受命)为高祖,刘义隆为太祖。萧衍的父亲是太祖,他自己(始受封+始受命)是高祖,陈朝也是如此。陈霸先,他的父亲是太祖,他是高祖。隋朝杨忠(始受封)为太祖,杨坚(始受命)为高祖。唐代李虎(始受封)为太祖,李渊(始受命)为高祖。到了五代,大家都是草头王,也没有一个开始被封杀,但朱温、李克用、郭威等都是太祖,而石敬堂、刘志远等都是高祖。
这种混乱的局面,恰恰说明当时高祖和太祖没有什么区别,两者都是等价的,有时高祖在上,有时太祖在上。
从宋辽开始,赵匡胤、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朱元璋、努尔哈赤都被授予+命令,都是太祖,没有“高祖”这个称号出来捣乱。
最后,我们来谈谈“为什么清朝顺治是宗,康熙是祖”。
首先,顺治也是祖先,世祖。
[img]661336[/img]
前面说过,有功说祖,有德说宗。所有开国皇帝都有开创之功,所以都是祖先。但如果后世继承者中也有开创之功,自然也是祖先。比如刘秀中兴汉室,有开创之功,是为汉世祖服务的。然而,自曹魏以来,三位祖先(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睿)一下子打破了祖先的严肃性。后世,许多朝代向曹魏学习,使许多祖先出来。因此,有些人认为祖先的滥用实际上是由此造成的。
然而,康熙和顺治并不是胡说八道。顺治入关,有大统,自然是开创之功。至于康熙,《清史稿·圣祖本纪》说:“圣祖仁孝,天锡智勇。早承伟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全世界统一。虽然守成,但实际上是一样的。”是“圣祖”。
详细说明:太祖、高祖、太宗、高宗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