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年轻的重耳(晋文公)为了躲避战争而流亡。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臣子介子推着救重耳,从腿上切了一块肉,用火煮着给重耳吃...这是寒食节,也是清明节的起源!”
李川,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市民,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潜读中国历史文化书籍,了解“冷食”文化。最近,他完成了《冷食》的基本创作。
[img]659611[/img]
A 读千本书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至今读了1000多本古文化书。” 李川告诉记者,他当过电工,当过兵,做过各种小生意,但他从未放弃学习。
“我特别喜欢中国古书中的传统文化,其中思想性、丰富性和永恒性, 这是许多现代书籍无法比拟的。”2004年,李川退休在家,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古书。
当他读到《东周列国志》时,被重耳(晋文公)和介子推之间的君臣故事所感动。
接下来的几年, 他读了很多相关的书,比如《史记》、《左传》、《资治通鉴》,
尤其是看到他最欣赏的诗人苏东坡写的《冷食帖》后,一个关于“冷食”的故事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介子推的人格力量已经成为晋文化永恒的一部分。”李川叹了口气:“这就是古籍的力量。短短几百字,就能生动地描述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往事。即使几千年后,它仍然令人震惊!”
B 赴山西省 感受历史的气息
“到了2011年,我基本上读完了能搜索到的关于“寒食”文化的诗歌赋纪传。 那时我已经忍不住了,
我想一定要去山西介休看看。”李川说,从萌生这个念头到坐飞机飞往山西介休, 只花了五天时间。
走在文化名城介休的李川也去了介子推隐居的绵山,现在已经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说到这里,李川向记者展示了他拍摄的绵山照片。
记者看到,照片中绵山群峰翠绿,清水奔流。
“绵山之旅,前后三十里,到处都是风景,美不胜收。”李川说:“难怪介子推, 把这个地方作为他隐居的地方。"
C 感动自己 写“寒食”字“清明”
“我一直有写作的习惯。我通常写一些散文和游记,篇幅相对较短,主要是抒情。” 李川告诉记者,介休回来后,
他只想记录十年来关于“寒食”文化的感受。
“整本书大约10万字!”经过反复考虑,李川决定命名为“冷食”。从写作到现在,近一年来,李川完成了《冷食》的样本,大约4万字,都是手写的。
李川说,在写作过程中,他反复阅读以前读过的书, 从中寻找灵感, 他想写一本能感动自己的书,
描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让自己沉醉其中。
历史故事
割股充饥
春秋战国时期, 为了避免战争,年轻的重耳(晋文公)流亡出走。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为了救重耳,介子从腿上切了一块肉,
用火煮熟,送给重耳。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当君主,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执政后, 对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只忘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立即派人请介子推上法庭受赏封官。但是介子推不动,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然而,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 介子推已经背着母亲躲进了绵山。
寻找无果,有人出主意烧山,介子推自然会自己出来。
大火熄灭后,介子没有出来。原来介子推母子抱着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树洞里藏着介子推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希望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
只吃冷食,叫“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去祭奠,看到老柳树复活。看到树如介子推,晋文公珍爱地掐柳枝,
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割股充饥——贤臣震撼人心几千年,潜读十年 市民解读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