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三舍”来自《左传》•二十三年的《公公》、《西公二十八年》讲述了楚成王先礼遇重耳的故事,重耳在城濮之战中主动让步90英里,以报答他。后来比喻了让步和回避,避免了冲突。
“退让三舍”是指主动退让90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
《左传•二十三年的《公公》、《二十八年的Xi公》:“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问:“如果公子反晋国,为什么不报谷?”重耳对说:“如果以君之灵,就要反晋国,晋楚治兵,遇到中原,就要三舍君。”
舍,军行30里。之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img]659074[/img]
【典故】
晋文公即位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逐步加强晋国治理。他也想像齐桓公一样成为中原霸主。这时,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去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列国诸侯派人慰问天子,送食物,但没有人愿意派兵打敌人。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败敌人,恐怕别人都没用。"襄王才派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立即派兵往东打,打败了敌人,又杀死了太叔带和他那一群人,护送天子回京城。
两年后,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求救,说楚国派将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徐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说:“楚国总是欺负中原诸侯,主人要帮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权,这是时候了。晋文公早就看出,要成为中原霸主,就必须打败楚国。他扩大了队伍,建立了三支军队来拯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两个属于楚国的小国曹国和卫国,俘虏了两国国君。楚成王本来不想和晋文公交战争,听说晋国出兵,立即派人下令叫得臣退兵。但成得臣认为宋国迟早能拿下来,拒绝半途而废。他派部去对楚成王说:“虽然我不敢说一定要打胜仗,但也要拼个死活。"楚成王非常不高兴,只派出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求他们释放卫曹国君。晋文公秘密通知两国国君,答应恢复其君位,但要求他们先与楚国断交。曹、卫真的是按照晋文公的意思办的。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但他们先和楚国分手了。这一次,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喊道:“这显然是重耳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督促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即命令撤退。晋军有些士兵想不起来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国君怎么能让臣子理儿?狐偃解释说:“战争首先要靠个理,理直气壮。楚王曾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如果两国交战,晋国愿意退出三舍。今天撤退是为了实现这个承诺。假如我们对楚国失去了信,那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役了,如果他们还没有放弃,一步一步地强迫,那就是他们失去了理智,我们再和他们交手还不晚。”
晋军一口气撤了90里,到了城濮(今山东胡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阵势。楚国的一些将军看到晋军撤退,想停止进攻。但成得臣不同意,一步一步地盯着城濮,与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还派人回答说:“我们从来不敢忘记贵国的恩惠,退让到这里。现在,既然你拒绝理解,你就必须在战场上比较高低。”
战争开始了。一交手,晋国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拖着战车后面砍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尘土,显得十分慌乱。成得臣总是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直追,正中晋军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切断了成得臣的军队。原本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头,前后夹击,杀死楚军七零八落。晋文公迅速下令,命令士兵们只要赶走楚军,就不再追杀。成得臣把败兵残将带回半路,觉得自己无法向楚成王解释,于是自杀了。占领楚国营地的晋军。在凯旋回国之前,楚军遗弃的食物被吃了三天。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也亲自去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中为天子建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会,订立了盟约。这样,晋文公就成了中原的霸主。这是“城濮之战”。
【撤退三舍】是什么典故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