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圣人孔子的一生中,有三位父母经常出现在孔子的人生记录中,那就是鲁的“三桓”家族。可以说,孔子和鲁的“三桓”家族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也打了一辈子。那么鲁的“三桓”是怎么和孔子打了一辈子的呢?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鲁桓公,春秋两季的第二位国君,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庆父、同、叔牙和季友。鲁桓公去世后,他继承了国君的地位,是鲁庄公。然而,雄心勃勃的庆父一直想夺取君位,所以他与叔牙组成了一个阴谋集团。季友支持鲁庄公,与庆父作战。
鲁庄公死后,庆父连续杀死了两代鲁国君,使鲁国陷入混乱,人民无法生存。当时,齐国使臣称之为“庆父不死,鲁难不已”。季友与庆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终杀死了庆父和叔牙,使鲁国局势恢复稳定。
季友功在国内。当时,鲁公崇拜季友为上清执政,并封给了易。在兄弟情分上,季友把成邑封给了庆父的儿子,把成邑封给了叔牙的儿子,那就是孟孙(也叫仲孙,庆父之后、叔孙(叔牙后),季孙(季友后)三大家族。
[img]658743[/img]
因为孟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被称为“三桓”。此后,鲁国的国政逐渐被“三桓”控制,大部分土地和兵马也掌握在“三桓”手中,鲁国的君主逐渐成为傀儡。“三桓”由季友组成。季孙实力最强,是“三桓”之首。
[img]658744[/img]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鲁国已经是“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但此时,“三桓”家臣的势力开始迅速发展,最终引发了“阳虎之乱”和“陪臣执国命”。虽然“阳虎之乱”后来被“三桓”平定,但“三桓”的势力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在鲁国执政期间,孔子开始实施“堕三都”计划,旨在削弱“三桓”的实力。虽然“堕三都”计划在“三桓”的阻碍下没有完全完成,但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然而,“堕三都”仍然是对“三桓”的巨大打击,进一步加速了“三桓”的衰落。
[img]658745[/img]
战国时期,孟孙的封邑成和叔孙的封邑都被齐国占领,孟孙和叔孙分散,退出了鲁国的政治舞台。鲁穆公元年(前415年),鲁国实行“公仪休改革”,“三桓”专政结束。季孙从鲁国分裂,建立了一个独立的费国。
鲁国[三桓]终于和孔子斗了一辈子,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