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但由于种种原因,后人对孔子的思想和格言非常熟悉,但对孔子在实际政治领域的经验和成就却相对陌生,代表“堕三都”。
鲁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负责鲁相事务,这也是孔子一生中最高的官位。孔子上任后按照自己的主张执行政策,首先面临的是鲁国“三桓”医生的专权问题。孔子采取的措施是“堕三都”。
所谓“三都”,是指“三桓”医生封地的中心城市,具体为季孙、孟孙的Xi、叔孙的费邑。“三都”的规模和军事政治力量不低于鲁国曲阜,是“三桓”医生架空国君,完全控制鲁国国政的重要依靠。
孔子“堕三都”的目标是减少“三都”的规模和军事政治力量,从而打击“三桓”医生的力量,将国家政治权力带回国君。但奇怪的是,几乎公开打击“三桓”的孔子“堕三都”计划得到了“三桓”医生的支持。怎么回事?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天子、诸侯、医生、士”的分封等级制度开始解体。天子的实权被各国诸侯分割,导致诸侯争霸。在争霸的过程中,崛起的医生逐渐架空了诸侯国君,鲁国的“三桓”医生是医生崛起的代表。
“三桓”医生必须留在曲阜,控制国家政府,不得不把包括“三都”在内的大部分封地和军队交给他们的部长(士兵)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部长实际上逐渐控制了“三桓”医生的“三都”和大多数军队,力量越来越扩大。
春秋末年,家臣(士)逐渐架空了医生。鲁定公六年(前504年),季孙的家臣杨虎不仅控制了季孙,还通过季孙控制了鲁的实权。虽然杨虎后来被驱逐,但太大的家臣势力已经成为“三桓”必须解决的问题。
就在这时,孔子提出了“堕三都”计划。“堕三都”虽然会打击“三桓”,但也会打击控制“三都”的人、无视“三桓”家主的家臣。“三桓”决定支持孔子“堕三都”。“三桓”医生的支持也是“堕三都”计划前期进展顺利的主要原因。
经过一番努力,季孙的费邑和叔孙的费邑都被孔子堕落了,只剩下孟孙的Xi,“三桓”不受控制的家臣势力几乎被清理干净了。于是“三桓”决定取消对孔子的支持,最终导致“三都堕落”功亏一篑。
为什么孔子打击[堕三都]还能得到[三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