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约11年,可以说揭开了东晋司马氏灭亡的前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作是东汉末年起义的继承。孙恩和卢循的起义是五斗米道的宗教形式。说白了,这也是一场愚弄人民的漫长战争。
[img]658420[/img]
孙恩出生于永嘉南渡,而卢循则是东汉名儒卢植之后,与人民无关。作为两人的婚姻,徐道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起义军的高层决策者。孙恩死卢循继,卢循死自然是徐道覆。在东晋末年孙恩卢循的起义中,徐道覆作为主要高层之一,仍然很有能力。也可以算是刘裕的强敌。刘裕攻打南燕时,徐道覆向卢循解释说,他很强大。他建议卢循在朝廷空虚时再次起事。作为一名义军领袖,卢循在接受东晋朝廷的招募后可能会感到舒适,但他不愿意。然而,徐道覆坚持起事,他们的关系也在那里,所以他几乎不同意。这次起事,不是突然的,而是徐道覆根据东晋朝廷内外的情况,早就做好了预谋。起初,他暗中积累了造船用的木材,用计谋瞒过朝廷耳目,以便在起事后一举夺得许多县。
[img]658421[/img]
利用江左名将何无忌的急性子,用迷敌之计,欲擒故纵,率军伏击何无忌,使其兵败重伤,然后握节身亡。随后与卢循所部结合,在自己的战船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一举击败豫章刺史刘毅。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卢循和徐道覆发生了战略矛盾。陆循听说讨伐南燕的刘裕回来了,想占领荆州南郡与东晋作战,而徐道覆认为,在东晋反应之前,他迅速东进。两人争来争去,不仅让东晋军队有了喘息的机会,也让卢循有些消极怠战。
[img]658422[/img]
事实上,当时的刘裕也立足不稳,幸好卢循的犹豫,只是单独面对徐道覆的进攻。当卢循终于慢慢地采取行动时,刘裕已经做好了预防措施。结果,陆循在连续失利后坚持退役夺取旬阳。正是这种犹豫让刘裕和东晋朝廷喘不过气来,卢循和徐道覆的事件终于平息了。事实上,起义的场面也是宏大而激动人心的。它涉及几乎整个东晋朝廷,几句话也说不出来。卢循死后,东晋朝廷为什么要一路追徐道覆?原因无非是徐道覆的威胁和影响并不比孙恩卢循少,就像黄巾之乱一样。虽然主头死了,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平息。当你有机会杀死徐道覆的时候,想想也不可能。
[img]658423[/img]
客观来说,徐道覆不容易评价。毕竟,孙恩卢遵循徐道覆领导的起义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归根结底,它并不代表人民的利益。孙恩和其他人利用宗教信仰只是为了世界本身的利益。这场起义实际上是东晋国家门阀竞争的典型缩影,苦难终究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
对徐道覆的简单评价,是一个难得的谋将,当初卢循迅速采纳了姐夫的意见,恐怕东晋末年的世界之事就有些难料了。刘裕自己也分析过,如果卢循迅速东进,后果真的很难预测。可以想象,当刘裕知道只有徐道覆率领军队东进时,他松了一口气,暗自高兴。然而,如果你错过了机会,就没有机会了,但作为刘裕的对手,他显然是合格的。他是一个罕见的军事人才。
为什么徐道覆起义失败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