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家听说过古代历史上英雄辈出吗?
历史书上称朱元璋为“勤政之心,振古罕丽”,这是有道理的。自从朱元璋成为皇帝后,虽然君临天下,但他一整天都过着舒适的生活。他整天致力于国家事务,很少有舒适和享受。他勤勤恳恳地处理国家事务,日理万机,特别突出了“勤奋”这个词。
[img]657987[/img]
有一件事说,朱元璋曾经召集画家为他“写御容”,那就是肖像。画完之后,很多人都不满意。有些画很逼真,以为一定会被欣赏。没想到,朱元璋在皇家展览中还是不满意。一位画家意识到了朱元璋的初衷,于是在“相似之外”加上了“穆穆之容”,也就是说,除了基本的相似形象,他在表情上画得更有尊严。
画完这幅画后,呈现给朱元璋。仔细观看后,朱元璋非常高兴。他下令画很多照片,并把它们交给每个王府。这是朱元璋鲜为人知的想法,被这位聪明的画家猜到了。事实上,这很简单。朱元璋的真面目可能并不美丽,但他有强烈的追求完美的愿望。
[img]657988[/img]
朱元璋早年家境贫寒,个人经历坎坷,没有机会学习。参加农民起义后,他渴望阅读和学习文化,特别喜欢阅读经典和历史,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来,他可以“写成一篇文章”。为此,他自鸣得意地对臣子说:“我的本田家庭,没有老师的指导,但读书和开悟,不是天生的圣人吗?”
朱元璋勤于政治事务,有一个被广泛吸引的故事:无论在什么场合,每当他想到自己需要做什么,他都会立即把它写在纸上,然后挂在衣服上。当他去朝廷时,他会一个接一个地做。他的衣服上经常挂满纸,就像鹌鹑的羽毛一样。朱元璋的身体不是很健康,但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管理政治,除了生病时不得不休息。
[img]657989[/img]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为了创造大明基业,他礼贤下士,“听他的话,日夜忘倦”。当了皇帝之后,日理万机,难得休闲,还要和儒臣讲经史,下午三五点再听政治,直到天黑才还宫。一年四季,每天都是这样。所谓“寒热不变”,无论是严冬还是盛夏,总是这样。
据史书记载,在洪武18年(1385年)9月14日至21日的8天内,朱元璋审阅了1660件内外各司奏疏,处理了约3391件国事。平均来说,每天有200多件奏疏,400多件国事。不知道万历皇帝看到这个记录会不会感到内疚。恐怕朱元璋十几天的工作量可以和他十年的工作量相提并论。
[img]657990[/img]
由此可见,朱元璋勤政的心确实是“振古罕丽”。如果历史上必须找到第二名,恐怕只有清朝的雍正皇帝才能与之相比。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五十八岁,但他仍然坚持“早起上朝,日高而退,中午回来,晚上回来”的习惯。此外,经常“静静地思考”所处理的事务是不恰当的。虽然他深夜睡不着,但他直到想出正确的办法才睡觉。
大多数勤奋的人都反对安逸,朱元璋特别讨厌安逸。他把勤奋与安逸与统治的兴衰联系起来。有趣的是,朱元璋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勤惰说》,全文以讲故事的形式说:有勤惰两个人,住在同乡,志向相同,道德不同。勤奋的人晚上为人民读书,白天用书种田,家境丰富。懒人都是人,只是精研文学,别人不做,晚上睡觉,日高而起,吃完饭,读几行书悠闲,觉得很清高。
[img]657991[/img]
当然,《勤奋的说法》中的故事太长,不可能全部列出,但朱元璋想向臣民们表达的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勤奋的人虽然努力工作,但最终会得到回报,而懒惰的人则适得其反。这个虚拟故事是朱元璋勤于政治事务的自我写照。
朱元璋勤于政事 其中一个引用广泛的故事最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