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古代,在处理死囚时,为什么要等到秋后才能问斩?

我们经常在古装影视剧中看到“秋后问斩”的情节。犯人被朝廷或政府判处死罪后,罪恶极端的人将被判处斩首,而普通罪犯将被判处秋后问斩首。那么,为什么古人这么喜欢秋后问斩呢?主要包括以下含义:

在古代,在处理死囚时,为什么要等到秋后才能问斩?

第一层意思是适应中国古代哲学,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自然的生长规律,中国古代先贤们总结了这一套理论,并将其用于农时、祭祀等方面。如《礼记·月令》有这样的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开始行杀。西汉时期,汉儒董仲舒在自己的《春秋繁露》中将“秋后问斩”提升到了理论高度,“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是。天人所有也有。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因为汉朝的法律对后世的历代影响很大,所以这种处罚方式一直保留下来。

第二层意味着秋天过后,农业结束了,闲暇时间增加了。普通人和政府都有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处理与农业无关的事情。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为本,@ 秋天处决犯人,不仅不会耽误大家的农业耕作,还会有很好的震慑人民的效果,可以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比如袁崇焕在北京被凌迟处死的时候,不知道真相的普通人来抢袁崇焕的尸体,分而食之。朝廷的宣传目的就这样实现了。

第三层意思可以消除一些不公正、虚假和错误的案件。由于古代科学技术和刑侦手段非常有限,政府破案的主要依据是衙役、验尸员收集的资料,以及地方行政长官破案的智慧。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被压抑或被收购作弊,或者被当地行政长官困惑,就会造成很多错误的案件。在古代的许多朝代,对死刑犯的处决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这并不意味着县官可以用一句话来决定生死,而是要经过层层的报告和反复的核实,以确保死刑是正确的。

这个过程在古代非常漫长。即使是春天的判决,经过审查,也已经是秋冬季节了。如果有些案例太复杂,它们将持续几年甚至十多年。正是因为这样的事情,政府在处决犯人时不敢任意妄为,而安排犯人在秋后斩首,有利于保护犯人,保持官位。在满清四大奇案中,杨乃武和卷心菜经历了许多曲折,最终被冤枉了。如果杨乃武一开始就被杀了,杨乃武的妹妹就没有机会救她的弟弟了!

在古代,行刑时间通常选择在白天的中午。此时,阳气最深,可以抑制杀头带来的寒气,这也是古人顺应天意的表现。

事实上,在古人的观念中,与“秋天”有关的事情一般都不是很好,比如多事之秋、秋后算账、一天不见三秋等等,这表明在古人的潜意识中,秋天做的事情一般都是非常糟糕或悲剧性的事情。选择在秋天处决囚犯也可能是朝廷或地方政府的共识!你这么认为吗?


在古代,在处理死囚时,为什么要等到秋后才能问斩?在古代,在处理死囚时,为什么要等到秋后才能问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