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当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时,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汉化改革措施。毕竟,原游牧部落的制度不足以用少数人来统治人口众多的汉族。
自古以来,中国化改革最激烈的是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他是一个鲜卑的人。为了实施中国化改革,他命令每个人都穿汉服,并带头将鲜卑姓(拓跋)改为汉姓(元),甚至毫不犹豫地处死了带头反抗的儿子(拓跋勋王子)。
然而,孝文帝从迁都洛阳仅41年后,北魏就灭亡了,这与他激烈的汉化改革直接相关。
西晋末年,由八王之乱引发的五乱中,鲜卑人也在混乱中建立了一支势力。公元398年,拓跋贵在平成(今山西大同)正式成为皇帝,建立了北魏政权。
后来,一个伟大的拓跋涛出来了。花了20年时间,他收服柔然,摧毁了胡夏、北燕、北凉等。,并逐渐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刘宋形成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魏晋时期,中原家族在所有政权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北魏政权作为一个局外人,必须有效平衡皇权贵族与汉族家族的关系。毕竟,只有与汉族合作,他们才能在中原站稳脚跟,家族也想在鲜卑贵族中寻求庇护。
孝文帝迁都洛阳
在此期间,北魏的一些经济仍然依赖于畜牧业。据说在北魏早期,它是一个有两种经济类型的帝国:农业和畜牧业。拓跋涛的汉化改革相对缓和。一是平衡鲜卑贵族与汉族人民的关系,二是农业受天气影响。基于不稳定的北魏也需要畜牧业的支持。
然而,他的后继之君拓跋宏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长大的。他5岁就登基了,但后来被一个汉族女人控制,那就是著名的冯太后。
她大胆地实行了汉族的工资制度。最初,鲜卑贵族的大部分财富都被抢劫了。现在抢劫别人的财产是违法的,需要向朝廷领取工资。她还实行了一套均田制度来改善经济。简而言之,在冯太后的掌权期间,北魏的中国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然而,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23岁,年轻而充满活力。他对目前的进展一点也不满意。他从小就读过汉族诗歌和书籍,认为他应该迁都到汉族文化中心洛阳。
抛开洛阳对孝文帝文化的意义,仅从地理位置接近南朝,也更方便他平息南朝,统一世界。此外,平成(大同)有许多鲜卑贵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阻力太大。他必须离开鲜卑贵族的势力中心,才能顺利进行汉化改革。
因此,迁都洛阳成为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公元493年,拓跋宏以南下征伐的名义,率领众臣和20万军队南下。
当我到达洛阳时,下起了倾盆大雨。孝文帝想帮助我。所有的大臣都来劝阻拓跋宏不要继续南下,孝文帝也抛出了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南下,要么干脆迁都洛阳。所有的大臣一路苦不堪言,自然同意了迁都洛阳的决定。
然而,留守平成的鲜卑贵族并不高兴,这也加深了皇权与汉族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按理说,孝文帝迁都洛阳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应该培养和磨合几年。
然而,仅仅两年后,他提倡说汉语和写汉字,禁止穿鲜卑服装,并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改变北魏的制度和法律,尊重孔子。
孝文帝甚至带头改姓,把拓跋氏改为元姓。孝文帝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拓跋宏,另一个是元宏。他的一系列激进的汉化改革引发了鲜卑贵族的反弹。他们私下联系,把王子元勋推到风口浪尖,反对改革。
当时王子才15岁,只是为了平成比洛阳凉快,被当成出头鸟,最后被他残忍的老子砍了。
孝文帝激进的改革最终引发了鲜卑贵族的叛乱。毕竟,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们无法进入北魏征服的高层政治舞台。
六个著名城镇的混乱是起点。在接下来的10年里,北方的叛乱最终导致了北魏的分裂。高欢在叶城建立了东魏,宇文泰在长安建立了西魏。
孝文帝:为了靠近汉人,他毫不犹豫地处死了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