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魏明帝,字元仲,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任皇帝。作为曹操的孙子,曹丕的长子,他和父亲和祖父一起被称为魏氏三祖。魏明帝曹睿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权势的人物,尽管他的文采不如曹操和曹丕,更不用说曹植了。然而,他在政治上非常出色。在执政期间,他成功地防御了吴蜀之间的多次战斗,并平定了鲜卑。魏明帝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古代,死后的头衔是对死后妃、大臣、诸侯等地位较高的人的一种评价。死后的头衔可以反映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并高度总结一个人的生活。曹睿的死后头衔是“明”。“明”代表什么?有记载说:“照顾四面八方的月亮,保护人民的艾明,任贤远,总是狭窄的月亮,独立的第一个知识,杨明,
观察色情,见情,容义参美,无幽不察,圣能以身作则,让闻不自己,奉若天道,遏恶扬善,视能致远,内治与理,诚实自知,守静知常,致常先觉,远见防微,易行宣明,智能清晰,群体清晰。由此可见,“明”是一个褒扬性的死后头衔,从“明”字的含义来看,可以看出后人对曹睿的评价有多高。
[img]649584[/img]
曹操为儿子曹丕留下了巨大的事业,但曹丕本人并不擅长政治,因此他对魏国的发展没有做出巨大贡献。相反,在司马懿的鼓励和诱导下,他重用司马懿的亲信,压制了与他亲近的宗族。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曹氏家族的国家很可能不得不放弃。幸运的是,曹睿出现了。
黄初七年(226),曹睿即位后,迅速开始繁华。蜀国首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三个县都归蜀国。曹睿说:“诸葛亮本可以靠山固守,现在却主动出击。而且他贪三县,只知道进攻却不知道退役,肯定会被打败。”曹睿派亲信率兵抗敌,三县很快就平定了。
二是与东吴的合肥战役。当时,孙权大张旗鼓地进入合肥,试图一举赢得合肥。面对强大的孙权军队,许多大臣提议放弃合肥,但曹睿坚持要守住合肥。因此,曹睿再次带兵亲征。在他到达之前,孙权选择撤军。
那么什么是安内呢?当时司马懿的权力很强,几乎有足够的能力掀起一场血腥的风雨。然而,司马懿不敢起兵造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魏明帝的利用和压制。
曹睿作为君主非常合格。他不仅平息了外部战争,而且防止了内部动荡。陈寿曾这样评价魏明帝曹睿:“明帝沉毅断知,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当时人们雕弊,四海分崩,不先修祖,阐拓洪基,而突然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危险!“当曹睿独揽大权时,刘禅仍沉浸在自己的玩乐中。然而,在曹睿的一生中,他在临终托孤时失败了,选择了错误的人。虽然司马懿痛哭流涕,满口答应,但他的实际行动违背了他的承诺。魏明帝曹睿三年(239)去世,年仅三十六岁。
曹丕的长子魏明帝曹睿怎么评价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