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子刘如意越来越大,汉高祖刘邦越来越想把刘如意改为王子。刘邦给出的理由是「孝惠仁弱,不类我,如意类我」。
汉朝十二年,刘邦平英布归来,易太子的心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了拒绝听任何建议的地步。然而,正是在这一年,当刘邦闲着喝酒时,当他看到王子刘英跟随商山四浩时,他完全放弃了改立王子的想法。
那么,商山四皓到底有什么能力,能深刻影响王子废弃的大事呢?
在历史记载中,商山四浩只提出了一个计划,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领王子刘颖免于征服英布。商山四浩认为,如果王子将军有功,王子就不会受益;如果你没有回报,你将从现在开始受苦。
在商山四浩看来,王子已经是王子,法定接班人,征求英布。如果他成功了,那就没用了。如果他不成功,那将是一场灾难。
商山四浩进一步指出,能够负责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将军,都是跟随刘邦出生入死,平定天下的枭将,绝对不会听太子刘盈言的话。所以,王子出去征服英布,一定是失败了。
[img]650044[/img]
你觉得商山四皓说的有道理吗?
公平地说,商山四皓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对无功而返的预测,很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然而,商山四豪的计划不仅对王子刘英有益,而且对王子刘英有害。如果你去战场,和高皇帝打架的老大臣不听指挥,当王子继位为皇帝时,这些老大臣会听刘英的话吗?
显然,阳奉阴不断指挥的可能性很大,到那时,刘盈应该如何自处,如何应对?
如果商山四浩的顾虑成真,商山四浩的顾虑迟早会发生。刘英迟早要面对,迟早要想办法解决。商山四浩预测了可能出现的问题,但解决方案是如何暂时避免这个问题,而不是如何平静地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四个只知道如何帮助王子避免问题和痛苦的人来说,王子对国家有益吗?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做「积重难返」,这个词的意思是,如果问题长期积累,得不到解决,最终被拖累,那就是你自己。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商山四皓的思维与他们的避世之举是一致的。他们只知道如何逃避和独处。这样的人根本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也许他们也知道自己的体重。面对刘邦的反复邀请,他们无法避免。
[img]650045[/img]
既然商山四皓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还会影响王子的废除?
事实上,影响王子废除的不是商山四浩,而是刘邦对国家和政权的理解。刘邦从打沛县开始就吸引了人才。刘邦对人才的高度认可体现在对萧何、张亮和韩信的高度评价上「功狗论」上。
在刘邦看来,项负刘胜在楚汉之争中的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用人。
若能用人,必须先网罗住人,再谈人尽其才。
然而,在刘邦成为皇帝后,他向田横许下了大则封王小则封侯的承诺后,田横仍然选择了自杀。他多次招商山四浩,商山四浩就是不来,这让刘邦有些恐慌。他认为自己做得不够,不能吸引所有的人才。
因此,当他看到王子刘英吸引商山四浩时,他认为王子做了他不能做的事,刘英继承了皇帝的地位,可以为国家吸引更多的人才,政权将更加稳定,这是刘邦改变主意的根本原因。
至于商山四豪的能力,那是另一个问题。如果连商山四豪都吸引不了,怎么知道他们有没有能力,能力有多大?
[img]650046[/img]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萧相国家》
由于商山四浩没有解决问题 为什么还会影响太子的废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