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战国时期韩国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韩国不容易,韩国很穷,生活很艰难。真的像秋风中的露草寒虫,风枝暗鹊,从来没有强大过,也从来没有辉煌过。今天向这个低头,明天向那个低头,偶尔和别国打打杀杀,但是吃亏的时候多占便宜,少占便宜。凭着生存的毅力,我勉强支撑着,知道迟早会是别人的盘中餐。就这样,屠刀先落在它的头上。
[img]649738[/img]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可怜而富有同情心。三家分晋从“老板”那里抢来的地方不多,但却在秦魏之间的裂缝中。邻居都是强国。每个人都找到他,寻求利润和摩擦他的石油。韩国经济繁荣,政治启蒙,外交薄弱,军事无奈。它是“七雄”中典型的受气包。
前后立国174年,既没有名君,也没有名将,除了申不害变法,发兵灭郑,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行为。今天向这个求和,明天向那个磕头,想和小国使横一起看看他身后靠山的脸。
在缝隙中谋生,鳄鱼嘴里救命,不容易啊!
韩、赵、魏原为晋臣。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他们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取代了晋公室的君权,摧毁了竞争的同类。在周考王的四年里,也就是公元前436年,晋君的土地被分割,晋朝变成了晋朝。在这次掠夺性瓜分中,获得的土地较小,大致相当于今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南省中西部。西与秦接壤,北与魏相邻,南与楚、郑为伴,是典型的四战之地。
分晋之初,建都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韩武子迁至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市西南古城)。经济非常繁荣,但为了避开强秦,他不得不迁都到阳寨(今河南省禹县)。阳寨是中原古城,地处交通要道,当时天下名郡,有“富冠海内”之称。公元前375年,韩国终于如愿以偿地摧毁了郑国,并迁都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不难看出,都城之所以一直向东迁,是因为躲避秦兵锋。
当时,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也是韩国著名的城市。、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西南)。作为亡国之君,韩王安连一个头衔都没有获得,历史上被称为韩王安。
公元前233年,秦王嬴政准备用尉耀之谋攻打韩国,韩王安听说后立即选派使者到秦,公子韩非主动站出来当使者。
其实韩非的真正意图不是做不做使者,而是知道韩国没有希望,想用自己的才能打动秦王嬴政在秦国找到出路。
然而,这一次,韩国的邀请和方式非常特殊。我们干脆把剩下的土地地图交出来。如果我们国家不想要它,我们将从现在起成为秦朝的大臣。不要把我当诸侯。从那以后,我就是你秦国的藩王。秦王当然很高兴完成这一举动。宴会招待了韩非,宴会上一问一答,虽然韩非口吃说难,但内容却得到了秦王的赏识。但韩非的生活并不好,遇到了李斯,一顿诽谤不仅官没有做到,还把生命留在了秦国。
[img]649739[/img]
公元前231年,韩王安在秦的压力下把南阳的土地全部献给了秦国。
就这样,秦国也不相容。公元前230年,秦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作为战略预备队,内史腾奉命率领10万军队前往韩国。韩王安无能为力,不得不举手投降。秦国摧毁了韩国,并将剩余的韩国土地设置为英川县。考虑到韩王安多年来的顺从和友好,秦王给了他特殊的优惠待遇,真正成为了秦国的大臣。
在韩国,自从韩厥掌管晋国,立身晋国,成为家族政治集团的创始人后,韩虎摧毁了智氏,与赵魏分割了智氏土地,成为韩国土地轮廓的创始人。之后,景侯被周王命名为侯;再到韩哀侯灭郑,扩大领土,使韩国成为“战国七雄”;直到宣惠王称王,再到韩王安被摧毁。从韩虎六年到宣惠王九年,为侯八十年,从宣惠王十年到韩王安九年灭国,为王九十四年,最后为秦灭国。
[img]649740[/img]
历史不同情也不能容忍弱者。韩国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在虚弱。唯一的机会是,公元前369年,韩懿侯和赵成侯利用魏国进攻魏国。如果他们听了赵成侯的想法,他们就可以跳进一个大国。但易侯放弃了,历史终于抛弃了韩国。
韩国已经努力工作,甚至取得了申请不害变法的成功,取得了灭郑的辉煌,但基础薄弱,基础差。它不能像强国那样吸引任用人才。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如果不改变自我完善,它只能成为别人碗里的中餐。
韩国要抗拒的不是强秦的侵蚀,而是世界必然统一的历史规律。面对如此伟大的力量,任何力量都是渺小的。在这一历史趋势和历史发展动力的推动下,列国灭亡是不可避免的,秦顺应历史潮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是不可避免的。
[img]649741[/img]
韩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存在了一瞬间,因为他的弱点没有留下辉煌的轨迹,但它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留下的历史痕迹是永恒的!
战国时期的韩国是什么样的? 在缝隙中谋生,鳄鱼在嘴里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