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当你去一个新城市旅行和工作时,你主要想买一张当地的地图。现在出门只需要打开手机,电子地图就可以帮你定位导航,非常方便。
在古代,地图主要用于军事领域,被视为机密,私人收藏地图涉嫌谋反。@ 当时,地图测绘基本上由政府主导,组织人工测绘。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在没有飞机、卫星、雷达、遥感等现代技术的古代,地图是如何制作的?
目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图是1986年甘肃天水马滩秦墓出土的地图。测绘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战国晚期,比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地图早200年或300年。有7张地图出土在马滩上,画得非常准确。今天,渭水支流和该地区的许多峡谷都可以在这张地图上找到。
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成熟时期是在西晋时期。被称为“中国科学绘画之父”的裴秀总结了地图制作的理论,并提出了一套绘画方法。裴秀曾随司马昭出兵淮南,收集了大量地图资料。后来,在职位便利的帮助下,他接触到了宫殿收藏的地图和其他材料,为他建立地图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裴秀主持了18幅《禹贡地域图》,并缩绘了汉代全国地图《地形方丈图》。
在对地图的广泛理解和制作实践中,他逐渐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建立了一套地图制作的理论原则——六体制图。也就是说,绘制地图必须遵循的六个原则:分率、预期、道路、高低、方邪(斜)、迂直六个要素。
分数是比例尺;预期为方向(指在图纸上画出满足一定要求的垂直线,既能表示缩小比例,又便于确定方向。这种方法被称为“计里画家”);道是指距离;高下、方邪、迂直是指对曲折变化的复杂地理要素进行处理,即高取下、方取邪、迂直。
在裴秀的绘图理论中,除了现代地图中的投影和经纬度外,还明确提出了其他主要元素。更重要的是,裴秀建立的这套地图制作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地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形成了以“计里画家”为主要特征的地图系统。北宋时期,著名百科全书科学家沈括在裴秀绘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率、期望和牙融(指拼图的原则和方法)、傍验(指校验)、制图七原则,高下,方邪,迂直。
裴秀创造的地图制作理论在中国古代应用了1500多年,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充分说明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科技创造的智慧!
古代地图是怎么画的?是谁发明了画地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