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是中国古代的葬具,常被称为“坟墓”和“坟墓”,“棺材”和“棺材”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古代有严格的棺材埋葬制度。“棺材”是我们常说的棺材,用来装死者的木制葬具,用来埋葬尸体,而“棺材”是一个放在棺材外面或周围的盒子。木棺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木棺出现在龙山文化中,用于氏族领袖。
段注云:“木棺人,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地之有郭也。”
在古代社会,人死后不需要棺材。《易经·系辞传下》说:“古葬者,厚衣以薪,藏(藏)中野,不封不树。”
这里的“不封”是没有封土堆,“不封树”就是不种树。可见当时的葬礼极其简单。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生活资料的丰富,棺材开始使用,包括石棺、陶棺、木棺、树皮棺材等。木棺和石棺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img]645473[/img]
夏商周时期,棺材继续发展,到西周建立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礼制。
厚度方面,“君大棺八寸,六寸,四寸。上医生的棺材是八寸,六寸。下医生的棺材是六寸,四寸。六寸士棺”。材质上“君松棺、医生柏棺、士杂木棺”。
天子享用四重棺材。装有尸体的棺材被水牛皮包裹着。它被称为“革棺”。第二个被称为“拖”。它是由椴木制成的:第三个被称为“属”。紫木做的:第四层被称为“大棺材也是紫木做的。(根据《礼记·檀香弓》、《礼记·丧大记》)。
汉代,棺材制度日益完善。诸侯王、公主、贵人用楠木、民用桐木或杂木,贫困人口只能用瓦棺。
贵族的棺材非常精致,包括朱棺画棺材、黑漆棺材等。河北省满城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在漆棺外镶嵌了26块玉石。砖墓和石墓的出现使墓本身成为一个棺材,被称为“砖棺材”或“石棺”。
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棺材的发展取代了棺材的使用,但“棺材必重”的厚葬习惯并没有改变。宋代棺材有大量的仿木建筑,前后墓室、雕刻格子门、五铺重拱等精美华丽,被称为“皇堂”。
[img]645474[/img]
明清时期,棺室更登峰造极,仿佛座地下宫殿。
荀子作为“棺材必重”的支持者,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荀子礼论文:“礼者,谨于治生死者。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死。永远是好的,人道的。”
也就是说,“礼”在于注重养生送死。既然生死同样重要,那么“厚其生薄其死”的做法就是对死亡的长期背叛。
[img]645475[/img]
真正的孝子,无论父母在世时多么孝顺,如果不能体面隆重地为父母办葬礼,都不是从头到尾,更不是孝顺。
葬礼不好,就是不懂生死之道,就要背礼而驰,失去为人之本。因此,荀子不厌其烦地重复古代的礼制:“天子棺材七重,诸侯五重,医生三重,士再重。”
[img]645476[/img]
棺材已成为荀子重礼的重要论据。然而,墨子强烈反对厚葬。人们认为,在古代三代圣王之后,世界已经失去了正义。如果长期丧葬,确实可以让穷人富有,寡人,危人安治,这是仁义,反之亦然。这不是孝子应该做的。
古棺葬制到底是什么样的? 棺材和棺材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