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虽然历史上的商朝也是当时中原唯一的正统国家,但它并没有像后来的秦朝那样统一世界。当时商朝周围还有四个诸侯国。虽然他们向商朝鞠躬,但他们都是独立的王国。
很多人都读过《封神演义》这本书,讲述了商朝每个诸侯国都有一个伯侯的故事。他们是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和北伯侯黑虎。其中,西伯侯姬昌和北伯侯崇侯虎是最著名的,他们统一的王国实力也是最强大的。
[img]644729[/img]
虽然这四个诸侯国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不受商朝的控制,甚至是商朝的继承人也无权问,但他们需要为商朝守卫边境,消灭一些敌人觊觎商朝领土,同时他们也承担责任,一旦商朝失去,他们将带领数千英里,不能错。
@ 这四个诸侯国也统治着200个小诸侯国。说白了,这些小诸侯国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部落。当时,即使一个部落只有几百人,它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小诸侯国。虽然这些小诸侯国的力量不强,但数量太多了。如果全部统一,也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而且从领土面积来看,四大诸侯国加上各自统治的200个小诸侯国,总面积应大于商朝总领土面积的一半。
在商朝下,有四个极其强大的诸侯国,这显然对商朝构成了威胁。正如我们所知,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好方法是从汉代开始削减诸侯或压制当地诸侯国的实力。特别是汉武帝的第一手“推恩令”更加美丽,使诸侯国的所有权力都回到了中央政府。为了国家的稳定,虽然不会有削藩政策,但任何雄心勃勃的君主都不会让当地诸侯国的势力威胁朝廷。他们所要做的就是让所有的诸侯国绝对屈服。
虽然纣王是一个昏庸的国王,但他也是一个需要别人绝对屈服的君主。他不会坐视不管四大诸侯国的成长。因此,西大叔侯国的存在已经成为纣王的一大难题。
虽然纣王没有公开表示要打压四大诸侯国,但在被迫害致死后,纣王计划在费仲、尤浑等奸臣的诱惑下,将姜桓楚、姬昌、鄂崇禹、崇侯虎诱骗到朝歌,一举杀死他们,使诸侯国群龙无首,造成内乱。然而,这一举动也很容易导致四大诸侯国共伐朝歌。纣王放弃了这个想法。
虽然他放弃了杀死四个王子的想法,但他不能放弃削弱四个王子国家的想法,所以周王决定首先诽谤姜桓楚谋反并杀死他。姜桓楚死后,他的儿子姜文焕悲痛欲绝,举兵造反。姜文焕本人是一个勇敢善良的人,他的士兵更加勇敢和咄咄逼人。他曾经让周王睡不着。不幸的是,姜文焕勇敢无谋。他的叛乱很快被镇压,并没有动摇商朝的统治。
当纣王诬陷姜桓楚谋反时,南伯侯鄂崇禹曾挺身而出,为姜桓楚开脱,并用自己的生命保证姜恒楚没有造反之心。这种求情彻底惹恼了纣王。他趁机将鄂崇禹下狱。姜恒楚死后,他也被枭首示众。
纣王杀死东伯侯、南伯侯后,殷商四大伯侯,只剩下西伯侯姬昌和北伯侯崇黑虎。众所周知,西伯侯姬昌是下一个要杀纣王的人。但最终西伯侯姬昌并没有被纣王杀害,而且完全无所事地回到了西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纣王明明知道放姬昌走就是放虎归山,他为什么要放,真的像小说里说的那样,纣王确定姬昌没有谋逆之心吗?事实上,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很多人认为姬昌没有被杀是因为他装傻,消除了纣王的疑虑。纣王认为姬昌是神算子,所以他非常害怕他。然而,当纣王把他儿子伯邑考的肉做成肉饼,送给姬昌时,姬昌津津有味地吃了肉饼。因此,纣王认为姬昌很难出名,甚至不是他儿子的肉饼,所以他放了他一马。
事实上,姬昌能活着回到西岐并不重要。他活着的原因是周王从头到尾都不想这么早杀了他。事实上,并不是说周王不想杀了他。如果条件允许,任何国王都不想直接摆脱他的大麻烦,但当时周王真的不敢杀姬昌,他所做的只是为了震慑姬昌和他管辖的西周势力。
为什么纣王不敢杀姬昌?事实上,这是姬昌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西周,以及西部的孤竹军、鬼军和其他军事力量。如果纣王杀了姬昌,西周必然会与殷商为敌。
当然,纣王手中的力量并不害怕西周,但关键是西周集团不能再为殷商抵抗军人力量。军人力量一直是商朝头疼的边缘问题。这些军人不讲道德和规则,英勇善战。即使西周不反商朝,只要军人直接进入,也会严重损害商朝自身的利益。更何况,万一西周气急败坏,与军人合作,后果简直难以想象。
@ 与其杀了西伯侯姬昌,不如留着他继续为商朝守卫边疆。这就是为什么姬昌吃了肉饼后,费仲等奸臣多次提醒纣王姬昌假装傻,纣王还是释放姬昌。周王可能不知道姬昌装傻,但从姬昌的装傻中,他发现姬昌被自己吓坏了。另外,他不敢杀姬昌,所以他不得不把它放回西周。然而,他没想到这一次会让老虎回到山上。吉昌的儿子武王姬发将来会毁掉商业。
姬昌不死也让北伯侯崇侯虎免于死亡。这只崇侯虎与姬昌有着深深的仇恨。纣王饶了姬昌,自然不会杀崇侯虎。他还希望崇侯虎能牵制姬昌!这一次,纣王想对了。未来的崇侯虎确实给姬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成为西周伐纣路的绊脚石。
商朝有四个叔叔侯,但纣王不敢杀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