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免死金牌最大的漏洞: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拿牌的英雄被杀了,你知道吗?不知道也没关系,告诉你。
在许多古装影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幕,免死金牌出现,免死刑在刑场上,挽险在狂澜中。
但是,免死金牌真的有这样的效果吗?
免死金牌属于民间名称,官方名称为“丹书铁券”或“丹书铁契”,是皇帝授予功臣、重臣的特权凭证。
汉朝成立后,刘邦首次发明了丹书铁券,以笼络手下帮他打江山的布衣将相。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封爵誓言:‘让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苗族。’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成为十八侯。”
此时的丹书铁券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免死”的功效,但其承诺的子孙后代可以享受世界的荣华富贵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仅仅五年后,韩信就被谋反,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继受到惩罚。就连萧何也几乎成了刀下的鬼。此时,丹书铁券对免死效果不大。
据太史公司马迁统计,汉初有100多人获得丹书铁券,但只有5人获得了保存。
在唐代,丹书铁券明显具有免死功能,有的甚至可以免死9到10次。
据《辍耕录》记载,“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然而,拥有两次免死特权的开国功臣刘文静却诬告谋反被李渊直接处罚,从头到尾都没有人提到丹书铁券。
要知道,在建唐的过程中,刘文静的功劳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我们最熟悉的丹书铁券是《水浒传》中小旋风柴进家的丹书铁券。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从后周柴家手中夺取王位。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为了安抚人心,不得不善待柴的后代。因此,即使柴的后代犯罪,柴的“丹书铁券”也不能被判刑。
然而,北宋后期纲纪不振,朝中奸臣当道,对太祖给丹书铁券充耳不闻。
到了明朝,丹书铁券有了更完善的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被公爵、侯爵授予“丹书铁券”。
明代的丹书铁券可以说是真的,但十年后,朱元璋开始大开杀戒。
前面有胡卫庸案,十年来杀害了开国功臣及其家属3万多人;后来有蓝玉案,杀害了1500多名著名将领和后人。即使是早已告老归乡的英雄李善长,也未能避免被满门抄袭的悲惨结局。
到目前为止,开国功臣已被杀死,丹书铁券在朱元璋这里救命的效果几乎为零。
丹书铁券看似至高无上的荣耀,却是一把双刃剑,最大的漏洞是最终的解释权归皇帝所有。
所有能获得这一荣誉的人都是在社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大臣,而功高难免震主。与其说是免死金牌,不如说是催命符更合适。
古代免死金牌有哪些漏洞?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