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一次崛起的机会,结果却被自己毁了,历史无法改写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一度达到康熙乾隆时期的顶峰。随后,这个国家走下坡路,甚至把中国带入了一个落后和屈辱的泥潭,使人民受到战争的洗礼。然而,为了拯救和维护清朝的统治,清朝有识之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此期间,出现了短暂的“同光中兴”。
同光中兴被称为“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回光”,顾名思义,是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之间的中兴治理。与历史上其他“中兴”不同,同光中兴更像是王朝灭亡前的回光和稳定时期。
在此期间,虽然国家并没有变得繁荣,但出现了许多思想进步的人,使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苏。虽然这些复苏的迹象对陷入内外麻烦的王朝没有帮助,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推迟了清朝的衰落。
那么,这样的中兴之治是怎么发生的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
@ 清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两场大规模的战争使国库中的银两不存一两。清廷迫切需要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入不敷出的困境。可以说,这两场战争是同光中兴的动力。
最后,在朝鲜大臣和各界先进人士的倡导下,光绪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建立洋务、派学生出国留学、任命先进人士等。总的来说,这些改革措施对国家繁荣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西方列强用先进的武器装备粉碎了清朝闭关锁国的梦想;中西碰撞后,清廷被迫签署多项羞辱国家的条约,不得不让外国人随意使用港口。虽然过去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屈辱的,但一切都有利弊,外国文化促进了清朝的进步,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此外,随着清代资本主义思想的蓬勃发展,这一思想一度成为先进人士的主流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清代同光中兴也是大势所趋,符合资本主义的趋势。
@ 在这两位皇帝统治期间,朝廷出现了许多支柱;虽然官僚制度的腐朽已经根深蒂固,但也有许多忠诚的大臣愿意为清廷服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王一新。
这些人能力出众,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发展。
所以,同光中兴时期,国民经济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随着江南制造总局、福建马尾船政等改革措施的逐步实施,越来越多的民族工业出现在中国。在此期间,天津和浙江的纺织业发展迅速,湖北重工业在张之洞的治理下也蓬勃发展。西方商人间接促进了广东水陆运输业的发展。
[img]641717[/img]
从表面上看,这些新兴产业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崛起,但为什么中兴的治理不能挽救满清的命运呢?
笔者认为,虽然全国各产业实现了部分西化,但清廷的整体统治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然保留着以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治国的基本国策。西化产业围绕不变的封建制度运行。总的来说,换汤不换药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在中国已经初步萌芽,但这种萌芽是在封建政体下发展起来的,注定会受到限制。以西方国家为例,我们可以知道,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政治体制的改革。显然,顽固的满清统治者根本不允许封建制度发生任何变化。
可以说,这种保守的观念牢牢地限制了新兴思想的发展。随着国家对改革需求的加深,先进人民与旧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加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光绪在位期间的“戊戌变法”是这一矛盾最直接的体现。
@ 同光中兴的积极意义值得肯定,这是清政府自救的体现。
同光中兴期间,所有改革政策都围绕着原有的封建制度,受到封建框架的约束。@ 很多人把同光中兴视为“中国首次资本主义改革”,但这种认识并不全面。严格来说,同光中兴只是资本主义改革的一次尝试。
在此期间,虽然全国民族产业众多,许多新企业成立,但尚未进入大型机械化生产阶段,因此,整个清朝社会仍处于非常落后的局面,临时北洋海军似乎装备精良,但仍不是西方大国的对手。
在肯定“同光中兴”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衰落,日本在同一时期无法取得成就。如果清政府在同光中兴期间能够及时认识到全面改革的重要性,及时完成政治改革,清朝强国的梦想可能会实现!
不幸的是,历史无法改写。同光中兴的不彻底改革使清朝失去了最后的机遇。
晚清的最后一次崛起机会是如何被浪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