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避暑,清朝皇帝更喜欢“驻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清朝时期,北方农村文人有句话叫“夏天不进京”。
北京夏天比乡间热得多。
乡间墙矮,庭院宽,树木多,自然通风凉爽。
北京有四圈围墙:外城墙、内城墙,再往内是皇城,皇城内是紫禁城,紫禁城内有内皇城!
[img]641698[/img]
一道城墙已经窝风了,更不用说四道了
密不透风的内皇城就像一个蒸笼,根本活不下去。
清朝入关前,生活在东北地区,气候凉爽。
北京定鼎后,很难适应这里的天气。
@ 康熙开始在北京郊区选择通风凉爽的地方建园避暑。
清代北京城大致相当于北京二环以内的范围,再往外都属于北京郊区。
康熙在北京郊区建造了许多园林,包括著名的圆明园。
因此,从康熙开始,清朝皇帝就流行“驻园”。
据《清史稿》记载,皇帝一般驻园七八个月,甚至有的每年驻园十几个月。
但是北京的夏天只有三个月左右。除了避暑,皇帝驻园的原因是什么?
作为皇帝,清朝各种礼仪、规则最繁琐、最不人道,尤其要遵守“祖先礼法”。
但是祖先的规矩往往压得人透不过气。
例如,皇帝每餐必须有108道菜。
鸡肉、鸭肉、豆腐、鸡蛋等。,甚至葱、姜、蒜都有规定。
我们经常看清宫剧,皇帝一时兴起就去妃子宫吃小厨房。
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按照礼制,皇帝和后妃见面吃饭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以皇帝和太后一起吃饭为例。皇帝一坐,就得向太后磕头;敬一杯酒,又要磕头;太后吃了第一道大菜,皇帝不得不敲头..
整个过程已经不再像吃饭了。
皇后和皇帝一起吃饭,情况大致相同,妃子和皇帝一起吃饭,礼仪规则比这重得多。
皇帝基本上是一个人吃饭,除非有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平时基本上不可能和别人一起吃饭。
而“驻园”的情况则不同,属于行路性质,园林称为“行在”或“行所在”。
如《晋书·忠义传·季绍》记载:“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骋在所。"
“行在”是指皇帝出京时的住所,意思是行路所在地。
生活在“行走”中的一个巨大优势是,一切都不需要宫中那么大的排场,皇帝和后妃也不需要像生活在宫中那样克制。
比如皇帝每顿饭不用有108道菜,还可以让几个妃子陪着吃饭,吃饭的时候也不用一直“磕头”。
除了吃饭,皇帝和大臣们的讨论也要容易得多。他们不必像早代那样充满仪式感,皇帝也不必像坐在大厅里一样“坐着”。
[img]641699[/img]
更自由和不受约束也成为皇帝愿意驻扎在花园里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朝的“祖先礼法”真的很严酷,到了“恐怖”的程度。
连九五至尊的皇帝都害怕这一点。
但他还是要坚持这些迂腐、缺乏人性的规则,真的很可悲。
北京郊区皇帝建造的各种花园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人们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历史文化。
为什么清朝皇帝如此偏爱驻园?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