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被认为是东汉蔡伦发明的。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蔡伦不是纸的发明者,而是纸的改进者。
1957年在陕西西安西汉墓发现了古纸残片,1986年
2000年,我们在甘肃天水马滩西汉墓葬发现了一块纸质地图碎片。通过这些新的考古文物,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现实是,纸早在西汉就出现了。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蔡伦对造纸的贡献。蔡伦以前的纸包括西汉的灞桥纸和居延纸,属于麻纸,粗糙实用,不符合社会化生产和大规模使用标准。
而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采用树皮造纸,使古代造纸有了飞跃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载体和媒介。在纸张出现之前,文化传播的载体经历了陶器、青铜器甚至甲骨文。后来,人们经常用简单的东西来记录。如果用简单的话,写的字比较大,竹简很重,一篇简短的文章往往需要很多简单。在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学富五车。整整用了五车,其实五车的简单字也不多,甚至不如现在的书厚。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单大小超过100公斤,纸张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推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蔡伦是东汉主管尚芳的官员,属于皇家主管,主要生产剑等物品。蔡伦当时创新了造纸技术,使纸张能够大规模取代简单的文本载体和丝绸。
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三国时期,才没有大规模应用,蔡伦是改进纸,改进纸主要用于皇室和朝廷,主要是先进的纸和纸,当时技术不是特别成熟,所以成本特别高,不能普及,在很多情况下,简仍然是重用的文本载体。
[img]641353[/img]
从一件事的发展到完全普及,总是需要一个过程。东汉发明纸是不可能的,普通人可以完全使用。
当时的情况就像现在一样,虽然电子文档已经非常流行,但纸张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文本载体,并没有被完全取代。
中国古代造纸在南北朝取得了重要的发展,甚至完全取代了简单。藤造纸在魏晋南北朝流行。隋唐初期,造纸技术逐渐成熟,极大地促进了隋唐文化的发展。
可以说,科举、印刷、诗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纸张的普及。然而,藤纸在唐代的广泛使用甚至导致了古藤的紧急情况。为了制作更多的藤纸,造纸人大量砍伐古藤,导致藤数量下降,原料越来越少。因此,舒元舆有一篇文章《悲伤的雕刻溪古藤》,感叹雕刻溪数百英里藤林的消失。
最终导致纸张短缺,在唐代中期,人们发现植物皮肤(富含纤维)作为原料,非常浪费,所以想到竹造纸,与其他原料相比,生产速度快,原料更充足,是竹纸的发明,中国古代造纸取得了显著进展,西方竹造纸晚于中国1000多年。
到了宋代,活字印刷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进步,纸张已经完全成为人们可以使用的东西。
既然蔡伦已经改进了造纸术 为什么还有纸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