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周书·克殷解》简要描述了牧野之战的战斗经历:
周车350乘陈于牧野,帝辛(即周)从。武王使尚父(即吕尚)和伯夫(即百夫长)致师(称为自行车挑战)。王承诺(宣誓,即《书尚·牧誓》),以虎贲、军车驰商人,商人崩溃。商辛奔内,登上鹿台,屏蔽自火。
[img]639255[/img]
这里说,作战前,吕尚和百夫长先“致师”。“致师”是自行车驰近敌的“致其必战之志”,在春秋时期仍然很流行,可能起源很早。这里还说,开战时,只是“以虎贲,军车驰商人”,这应该是事实。此时武王统率领牧野军队,主力军是军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韩非子·初见秦》和《战国策·秦策一》都说:“武王将素甲3000(战国策)和“3000”下有“领”字)。战争一天,他打破了周朝,禽其身。.“素甲三千”就是“虎贲三千人”,“战一日”就是甲子日从早到晚打了一天。当然,在这场战争中,除了以“军车32、虎贲300人”为主力外,还有西方八国之师,似乎数量不多。
[img]639256[/img]
《史记·周本纪》说,周诸侯来会有4000辆车,而商人发兵70万抵抗是夸大其词。“韩非子·初见秦”和“战国策·秦策一”说周“将率领世界甲兵百万”,“与周武王为难”,也是夸张的说法。商在牧野的军队数量确实大大超过了周。《诗经·大雅·大明》说:“殷商之旅,其会(“会”通“于”,旗帜)如林,矢于牧野。但不可能多达几十万到几百万,这是战国时期人们用当时战争情况附会的产物。
尹之兵多而不堪一击,首先是因为殷贵族奢侈腐化,沉迷酒色,政治腐败,重用所谓的“暴德”、“逸德”人,对人民十分暴虐,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以至于军队在战场上倒戈,拥有周武王。《国语·周语》记公谋父说:“商王帝辛,大恶于民,普通人不忍心,欣戴武王,以致荣于商牧。“墨子明鬼下”还说,在牧野之战中,殷人“大家都走了(“大家”原误作“百”,从王引之改正),武王逐奔人宫”。此时殷的军队早已失去斗志,确实如武王《太誓》所说,“纣有亿兆夷人,也有离德”(《左传·昭公24年》所引)。
[img]639257[/img]
二是殷朝对四方夷戎部族的长期掠夺,以及四方夷戎部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此时,西方八国不仅随从武王伐商,还参加了牧野之战;此外,西北荣迪早已进入中原,东方夷族早已“分迁淮岱,逐渐居中土”和“后汉书·东夷传”),这大大减少了尹的统治地位。只有黄河以北的京畿道和黄河以南的“南国”才大大削弱了军事力量。特别是与强大的东夷年复一年的战争,力量消耗了很多。春秋时节,人们说:“纣克东夷而死”(“左传昭公十一年”叔向语),“纣之百克而卒无后”(“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栾武子语)。
与此同时,殷与周边方国之间也存在严重矛盾。殷不仅成为许多方国有罪贵族逃避的地方,也成为逃亡奴隶的聚集地。所以这些方国的国君都要讨伐殷王纣。春秋时节,楚国芋尹(官名)无宇指出:“前武王数纣罪,以告诸侯:‘纣是天下逃主,萃渊’,故夫死了(杜注:“人要死讨纣”)。周利用这一矛盾,号召诸侯联合讨殷。
与此同时,殷与周边方国之间也存在严重矛盾。殷不仅成为许多方国有罪贵族逃避的地方,也成为逃亡奴隶的聚集地。所以这些方国的国君都要讨伐殷王纣。春秋时节,楚国芋尹(官名)无宇指出:“昔武王数纣之罪,告诸侯:‘纣为天下逃主,萃渊源’,故夫致死(杜注:“人欲致死”)。周利用这一矛盾,号召诸侯联合讨殷。
孟子滕文公下说:“周公相武王朱纣,伐奄奄一息三年,讨君,驱飞廉于海角而杀。周公东征所谓“伐奄奄一息,讨其君”。所谓“驱飞廉于海角而杀”,是武王的事。这个飞廉,就是《秦本纪》所说的“八卦”、“飞”古声同通用。飞廉向东撤退时,周师乘胜追击,直到追到海边才被杀。可想而知,杀死有力恶来和善走的飞廉,是经过激烈战斗的。
牧野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史书是如何记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