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白波军是怎么崛起的?白波军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时候?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汉末,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三支著名的叛军:黑山军、青州军和白波军。黑山军和青州军一直有很多讨论。人们对其起源和兴衰有着清晰的认识,但对白波军缺乏了解。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本文详细分析阐述了白波军的起源和崛起过程,并请方家批评指正。
关于白波军的事迹,散布在各种历史资料中。比如《三国志张燕传》引用《九州春秋》,曾提到:“张角的反面也是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根、苦、刘石、平汉、大洪、司隶、元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
这段记载中的“白波”是叛军武装的名字还是首脑的名字?《后汉书灵帝纪》载:“黄巾贼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河东。《后汉书董卓传》也说:“一开始,灵帝末,黄巾余党郭太复出于西河北波谷,转寇太原,随后破河东,人们流转三辅,被称为‘白波贼’,超过10万。“元和县图志”也云:“白波垒,在县东南十二里。后汉末期,黄巾贼在西河白波谷寇太原,在此筑垒。从这三段记载可以看出,白波军是以起源于西河的白波谷命名的。除了“白波贼”,还有史料称这种武装为“西河白波贼”。
结合其他相关史料,白波军的建立与黄巾起义密切相关。黄巾起义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作为黄巾军的将军,郭太亲身经历了这场巨大的农民起义,席卷了中原大部分地区。经过九个多月的激战,黄巾起义在汉末朝廷的绞杀下失败,郭太立即流亡并州白波谷。中平两年(公元185年),博陵人张牛角与常山真人楚燕合兵一处再次揭竿而起,打起了对抗汉末朝廷的大旗。不久之后,张牛角在与朝廷大军交战时重伤而死,褚燕被支持为首领。后来褚燕改姓为张,被称为张燕。
在张燕的领导下,并州地区的起义队伍日益壮大。在此期间,白波军正式成立,其创始人名叫郭太。在郭太太的领导下,白波军不断壮大,鼎盛时期达到10多万人,与并州起义军和张燕领导的黑山军同名武装。
[img]639463[/img]
白波军成立后,郭太率领这支队伍与汉末朝廷进行了多次激烈的较量。从上面引用的《灵帝纪》和《董卓传》的记载可以看出,白波军先后向太原和河东发动进攻,使朝廷难以招架。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白波军与匈奴于夫罗组成联盟。《三国志武帝纪》引用《魏书》:“于夫罗,南单于子也。匈奴兵在中平,于夫罗率助汉。会本国反,杀南单于,于夫罗遂将其留在中国。因天下挠乱,与西河白波贼合,破太原,河内,抄略诸郡为寇。”
[img]639464[/img]
通过与于夫罗的结盟,白波军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九月,南单于叛,与白波贼寇河东。后汉书南匈奴传说:“(于夫罗)和西河白波将数千人骑在白波贼寇河内诸郡。“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白波军和汉末朝廷的战斗在与夫罗结盟后蔓延开来,双方的战斗场所也从并州扩展到了司隶和关中。
汉末朝廷对白波军进攻迅速感到恐慌。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派女婿牛辅出兵平叛。《后汉书献帝纪》载:“波贼寇河东,董卓派牛辅击之。然而,牛辅的讨论以失败告终。这场战斗不仅大大提高了白波军的士气,也为董卓在关东诸侯之战开始时放弃洛阳迁往长安奠定了基础。当时,董卓以少量兵力占领洛阳,控制了汉末朝廷,但对关东诸侯的处理仍然显示出兵力不足。白波军的活动区对董卓与老巢-凉州之间的交通要道构成了巨大威胁。
[img]639465[/img]
一旦白波军趁乱东进,切断董卓西撤道路,从四面威胁洛阳,董卓就会陷入四面受敌的困境。因此,董卓不得不放弃洛阳,劫持汉末朝廷迁往长安。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中白波军的发展也对汉末中原的局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遗憾的是,白波军没有利用这个有利的机会采取行动,最终导致董卓安全迁往长安,汉末局势再次陷入混乱。
与袁绍领导的关东诸侯计划歼灭董卓、恢复皇权的目标不同,白波军的主要目标是向中原发展,并与该地区剩余的黄巾和黑山军会面。河东之战胜利后,白波军立即向中原推进。《后汉献帝纪》载道:“(初平第一年)白波贼寇东县。”到目前为止,白波军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白波军在中原的迅速扩张,不仅让控制汉末朝廷的董卓非常恐慌,关东诸侯还动员军队向白波军发动进攻。据《后汉书赵谦传》记载,“(赵谦)转为前将军,遣击白波贼,有功封郫侯。”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当时寄寓袁绍门下的曹操也奉命出兵进入东郡,与进入该地区的白波军和黑山军作战。经过一番激战,白波军和黑山军战败。不久之后,白波军创始人郭太去世,白波军的实力被严重削弱,不得不离开中原,回到并州重组旗鼓,另谋出路。到目前为止,白波军的发展已进入第二阶段。关于白波军在这个阶段的表现,笔者将专文阐述,这里就不赘述了。
白波军是如何在汉末崛起的?白波军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