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年,大唐元和15年。这一年,一位正值壮年的君主去世了,这位君主就是唐宪宗李纯。后世人对唐宪宗的去世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传播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唐宪宗命丧于宦官手中。无论如何,唐宪宗作为中晚唐最具文治武功的皇帝,并没有取得好的结局。而历史上唐宪宗李纯的死,似乎也在隐喻大唐江山的积重难返。
唐宪宗在位十五年,对唐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安史之乱”结束以来,唐朝已经分裂了几十年。当时以“河朔三镇”为首的地方藩镇势力,始终与唐庭抗争。这种情况直到唐宪宗时期才有所改变,以至于唐宪宗在位的历史时期被史料称为“元和中兴”。然而,“元与中兴”最终成为唐朝的回光,唐宪宗死后,局势立即恢复到失控的局面。
对于中晚唐一百多年的历史来说,唐宪宗李纯的存在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在唐朝败乱的背后,是藩镇之祸的重复。在“安史之乱”结束后的144年里,唐朝一直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藩镇的反复灾难。以至于,唐朝最终也死在了当地的藩镇手中。那么,为什么唐朝的藩镇之祸永远无法根治呢?
@ 唐朝藩镇之祸始终无法治愈,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在于节制有多专横,有多居心妥测。主要原因是节度使背后总有一支强大的力量作为支撑,那就是牙兵。牙兵集团一直是唐代乃至五代十国时期主导朝代变迁的重要力量。牙兵原本是唐代军制瓦解的产物。随着节奏的普遍开放,“兵随将走”的局面成为中晚唐历史的真实写照。
从某种意义上说,唐朝对抗的不是节度使,而是整个牙兵集团,可以说是牙兵集团利益的代言人。而且一旦节度使不能维护牙兵集团的利益,那么牙兵集团往往会选择重新设立节度使,以维护既得利益。可以看出,对于唐朝皇帝来说,要彻底解决藩镇问题,不仅要改变节度,还要平静一些叛乱,更重要的是要彻底解决牙兵问题。而以中晚唐时期的唐朝国力,应付整个牙兵集团显然有些杯水车薪。
除了牙兵集团,唐朝无法治愈藩镇问题,还在于唐朝本身。回顾中晚唐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唐朝的国策其实是不可持续的。当时的“牛李党争”形成了两派如何应对藩镇势力。一派认为应该打压藩镇,而另一派则应该默认藩镇势力的存在,这自然会恶化藩镇问题。
“牛李党争”只是晚唐时期的一个缩影,唐朝在如何对待藩镇问题上从未有过既定的国策。而且中晚唐时期“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况也很明显,这使得唐朝不断变化。比如唐武宗时期著名大臣李德裕,在节度使藩镇问题上,始终采取压制的态度。宣宗继位后,李德裕也被贬。在某种程度上,李德裕的被贬,使唐朝刚刚有了起色的削藩情况,最终功亏一篑。
[img]638884[/img]
历史就是这样,唐朝藩镇之祸始终无法有效解决。根本原因无疑是牙兵和朝臣。当然,原因有很多。中晚唐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当我们一起看这100多年的历史时,我们可以发现唐宪宗死后,唐朝实际上失去了削藩的好机会。而元和十五年,从此也成了唐朝一直难以愈合的伤口。
为什么唐代藩镇之祸得不到根治?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