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蜀汉集团的头号武将,关羽的出身和起源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清朝以后,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清朝统治阶级不断神化关羽,称关羽为武圣。在现代,关羽被称为关帝,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寺庙,其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文圣孔子。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关羽早年的经历。而关羽的出身、家庭背景、职业等,在层层剥茧下,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说到关羽,许多读者首先想到的是他红脸男人的形象。事实上,关羽的肤色和正常人没什么不同。《王世贞的续集》提到:“胡子很漂亮,看起来很白。”在《解州志》中,关羽的外表特征是“瘦、长、白”。各种记录表明,关羽年轻时是一张“小白脸”,而不是后世小说和歌剧中描绘的红脸关公的形象。
[img]637720[/img]
当《三国演义》成为一本书时,人们已经有了脸谱的特点。这并不难解释,为了让关羽的形象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作者特别用红色的脸谱来表达关羽的忠诚。同样,鲁莽的张飞也逐渐被解释为一张黑脸,以突出他的诚实和鲁莽。
再说关羽的家庭背景,这也是很多人好奇的地方。关羽的出身问题在清代《汉寿亭侯父祖辨》中提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关羽来自儒家家族,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家里开设了私立学校,教弟子们春秋、《易经》为生。结合关羽在正史上的一些经历,从他的性格、价值观、个人喜好等方面不难发现这句话很有根据。
《三国志张飞传》中提到,关羽“善待卒伍,骄于士大夫”,后来陈寿对他的大致评价是“刚而自矜”。这是关羽突出的性格,也是他后来遇到困难的伏笔。但不可否认的是,关羽骨子里的骄傲,正是封建士人在那个时代独特的清高和自负。比如东汉末年的大儒孔融、名士贵衡、廖立、虞翻等人,在这方面都有同样的特点。
此外,关羽的家庭条件也说明了他们家在传统意识、门第观念、孝道观念等方面的共同特点。关羽忠于刘备,不惜放弃曹操的礼物回到刘备手下。这就是家庭条件对他的印象。有趣的是,关羽很早就认识了刘封,但刘禅出生后,他转而支持后者继承大位。也就是说,关羽从小就接受了“有别”的想法,这让他做出了这个选择。后来关羽败麦城,刘封见死不救,也没有报复心理。假设关羽是刘峰的坚定支持者,雄心勃勃的刘峰如何拯救关羽?
此外,关羽的文化水平也很高。关羽有一个习惯,喜欢半夜在营账里读书,他读的书都是儒家经典,比如《左传》。即使在关羽与周瑜、曹操等人的信件交流中,关羽的言谈举止和非凡的言谈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三国志关羽传》曾引用《江表传》说:“羽好左氏传,讽诵略上口。由此可见,关羽出口成章的名声已蔓延到江东地区。
关羽出生在儒家世家,但成年后,他陷入了人生的低谷。此时他的职业很不入流,铁匠也许是关羽这段时间最有可能做到的职业。当然,作者这么说有两个证据。关羽杀人逃到涿郡,但在此之前,他在解城附近活动。自春秋以来,解城已经有了发达的工商业,冶铁行业也是当时的热门职业。而且关羽形象高大,也更符合这个铁匠的身份。
此外,根据陶弘景的《古今剑录》记载:“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称:万人。羽败,惜刀投入水中。在这本书中,张飞铸刀也被记录下来,作者专门解释了“乃命工匠”。由此可见,关羽在铸造武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讲究。关羽对武器的态度反映了他作为铁匠养成的习惯,因为他亲自冒险入山寻找好铁。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既然关羽出生在儒家世家,为什么他长大后变成了打铁?显然,关羽的家道掉了下来。《后汉书儒林传》中提到了一个现象:东汉王朝对易、儒家典籍的研究,如《春秋》,十分重视,几乎每一位皇帝都会参与其中学习。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汉武帝在位后,便开始实施“罢免百家,独尊儒术”。东汉时期,朝廷不仅专门设立了经学等博士学位,还在研究经学的庞大群体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后备官员的储备。
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士人想要进入仕途,通常会有连续的选择。一是家庭子弟出身,以“举孝廉茂才”的身份当官,如曹操、袁术等。第二,
公孙赞、刘备曾拜大儒卢植为师,孔融、刘表等名人清流也出生在大家的门下。正因为如此,许多民间地方也出现了教授儒家经典的私人学习场所。关羽的祖父和父亲依靠教授门人《春秋》、为了维持生计,《易经》等儒家典籍。
然而,在东汉中期,桓和灵二帝昏庸无道,整天不思进取,导致国家礼乐崩溃,朝纲不存在。因此,除了一些家庭有能力继续“学习和成为官员”之外,普通家庭的孩子也不能选择这个事实。社会的快速变化使贫困家庭的关闭更加困难。不难发现,关羽长大后,选择了当时更受欢迎的铁匠来弥补家庭开支。
关羽在历史上真的脸红了吗?事实上,他出生在一个儒家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