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极端的天气,如明末的小冰河时期,以及乾隆八年夏天,被称为“中国最热的夏天”。当然,前者的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后者,但乾隆八年夏季的极端高温天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那么,在这个“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中发生了什么,当时有多热呢?
[img]635273[/img]
根据科学标准,多天达到35℃以上的高温被称为“热浪”,属于气象灾害,古人称之为“热灾害”。著名气候学家朱可真认为,公元1900年以前,中国有四个“温暖期”,相应的有四个“寒冷期”,它们经常交替出现。
明末,小冰河时期,中国陷入严寒,人口迅速下降一半。清朝建立后,小冰河时期逐渐结束,但高温天气越来越多。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极端高温天气彻底爆发,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才出现。
[img]635274[/img]
今年夏天,高温席卷半个中国,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都被酷暑笼罩。有许多史料记载了当时极端的高温状况,如《续东华录》记载:“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续天津县志》载:“(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高邑县志》载:“(河北高邑)5月28日(7月19日)至6月初6日(7月26日),薰热难当,墙壁阴炎如火,铅锡在日中销售,人口渴死。乾隆《浮山县志》载道:“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死者。更有甚者,浮人在京贸易者也有热死者。”
乾隆八年前,中国没有发生过热灾。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遭遇热灾,灾情严重。《宋史五行志二》记载:“五月大,草木枯萎,百泉皆竭。由于天气炎热,对水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行都斛水百元,江淮杯水几十元”。这样的价格,真是“贵如油”。然而,嘉定八年的夏天只是水贵如油。乾隆八年的夏天,“人多渴死”,“路上行人多死”,甚至“北京浮人贸易者也有热死者”。可以想象当时的热度。
而且,由于北京位于极端高温天气的中心,人口众多,北京的情况最为严峻。当时住在北京的法国教士A.Gaubil1在寄往巴黎的目击报告中写道:“北京的老人说,他从未见过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自7月13日以来,炎热一直难以忍受,许多穷人和胖人的死亡引起了普遍的恐慌。这些人经常突然死亡,然后在路上、街道或室内被发现,许多基督徒为此祈祷。”、“奉皇帝的命令,官员们讨论了救济人民的方法,并在街道和城门上分发了药物。”、据高官统计,7月14日至25日,北京郊区和城市已有11400人死于炎热。”
如何通过描述古代炎热的文本记录来推断具体的温度一直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但清朝乾隆时期的大量文献记录和一些早期的北京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在众多文献资料的帮助下,专家计算出,7月20日至25日的气温高于40℃,25日的气温最高,超过44℃。即使在1942年和1999年夏天,华北地区的极端高温天气也没有被打破,最高气温也只有42.6℃和42.2℃,比乾隆八年夏天的最高气温低2℃左右。
根据天气记录,这一极端的高温事件是由于加热高压系统对华北地区的长期控制造成的。直到7月26日以后,华北地区的冷空气活动才逐渐消退。
在古代,没有办法应对高温天气。早在周朝,人们就已经知道如何储存冰块,并使用它来冷却冰块。《诗经》写道:“二日凿冰冲冲,三日纳于凌阴。这意味着当时贵族们会让下人凿冰块,藏在冰窖里供以后使用。东汉末年,宫中出现了“空调房”。工匠们在房间下挖深井收集冷空气,然后用它来控制房间的温度。冬天,热气从深井里冒出来,夏天是暖气,使房间冬暖夏凉。在唐代,人们甚至学会了制冰。唐朝末年,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的硝石,然后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于是工匠们开始用硝石制冰,这使得夏天制冰成为可能。
[img]635275[/img]
在乾隆八年的酷暑下,富贵人自然想尽办法避暑。据记载,今年夏天乾隆皇帝也难以忍受,写下《热》诗:“冰盘与雪,翻滚寒光。辗转苦恼热,心在黔黎旁。然而,尽管乾隆这样写,但他并没有真正留在人民身边。为了避暑,乾隆夏天来到避暑山庄,很少住在紫禁城。京城里的王公贵族能“逃”的基本上都跑掉了,真的走不掉的只能花高价买冰和水来降温。
然而,这些避暑方式只有王子和贵族才能享受。对普通人来说,这确实是一场灾难。据官方统计,今年夏天死于炎热的人数已达11400人,但实际人数必须高于此。@ 这个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对乾隆等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小插曲,但对许多人来说,却是夺走他们生命的罪魁祸首。
参考资料:
《续东华录》
《续天津县志》
《高邑县志》
《浮山县志》
《宋史·五行志二》
乾隆八年夏天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它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