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蜀国最弱,土地、人口、经济、兵力都不如曹魏,也不如江东政权。天下九州,曹魏独占其六。西蜀情况好的时候,荆州有一半作为北伐的跳板,后来被盟友东吴拆除,这一半没有保住。
诸葛丞相窝在益州,苦心经营,无法改变蜀弱魏强的现状。是守相持还是冒险北伐?丞相心里也挺纠结的。
有一段时间,各种各样的猜测和声明都很猖獗。有人说诸葛亮是一个局外人,与当地人民有矛盾。频繁的北伐是转移国内矛盾。还有人说诸葛亮雄心勃勃,派曹魏掌握军事力量。诸葛亮没有力量。他知道他不能打架,但他必须打架。他伤害了人民和金钱。很难找到近2000年的真相。但我们可以从历史记录和诸葛亮的言行中找到一些线索。
[img]635782[/img]
陈寿以《隆中对》和《出师表》为依据
陈寿的《三国志》在艺术性和精彩性方面都不如《演义》,但说到真实性,《三国志》是权威的。
当时,刘备先生陷入困境,无所事事。经推荐,他拜访了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彻底分析了世界总体趋势,预测了形势的发展,并提前制定了刘备集团的发展战略。
[img]635783[/img]
事实上,从夺蜀、联东吴、取荆州这一段,与诸葛亮的预测惊人一致。但之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发生得非常突然。
一、关羽战败荆州,失去了最有利于北伐的前哨基地。二、刘备倾国伐吴,败后病亡。
蜀国的天塌了。西蜀军队被近中原压缩回四川,失去了荆州进入中原的跳板,然后想出四川,只能通过陕西和甘肃的前线。如何估计刘禅的水平,更致命的是,与吴战略联盟的破裂摧毁了三国长期的平均生态。到目前为止,蜀国已经从良好的情况推到了悬崖的边缘。
因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一开始就提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不堪,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出师表写于公元227年,刘备去世五年。诸葛亮在中国备武,平定了西南孟获,准备出师北伐。由此可见,北伐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长期周密的准备。
为什么诸葛亮在蜀国疲软时坚持北伐?
这不仅是先帝的遗愿,也是诸葛亮一生追求的理想。无论是理想还是执念。诸葛亮追随刘备,他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复兴汉朝”的目标。像诸葛亮这样的士子,对世界、黎明人民和繁荣时代的追求远远高于名利。反复北伐也是志向的延续。
随着健康状况的恶化,诸葛亮觉得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他的北伐行动集中在七年左右。他最后一次死于五丈原。他最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甚至带着疾病出去。如果他不再这样做,就太晚了。顺便说一句,有人说诸葛亮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家庭,以生命的代价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种“野心”的代价太高了。
被迫无助。刘备死后,经过内部治理和整个军事准备,小蜀国的潜力挖掘已经达到了极限。如果再拖下去,情况就不会好了。另外两个分为中原和江南,资源和人才都无法与蜀国相比。此外,凭借诸葛亮的智慧,刘禅应该知道自己的才华。拖下去只会对蜀国越来越不利。如果你努力工作,你可能会有一线活力。
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现实和迫切的内心推动下,诸葛亮不惜以蜀国10万人带甲,频繁讨伐强大的曹魏。也许他出去的时候并不渴望奇迹。
蜀国处于疲软状态 诸葛亮为何坚持频繁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