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为什么安史之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读者?让我们给你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为什么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席卷全国,不仅成为唐代的转折点,也成为整个中华文明从开放到保守的转折点。
为什么安史之乱在唐朝最强大的时候爆发?
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这是一场与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内战使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朝开始出现藩镇分离的局面。由于反唐指挥官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主,事件被命名为安史。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又称天宝之乱。
[img]627887[/img]
民族矛盾
民族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许多契丹人和奚人杂居在河北北部幽州。唐太宗打败突厥人后,许多突厥人迁徙到这里居住。与汉人不同,他们的习尚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利用这一点拉拢当时少数民族的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安禄山在天宝十三年(754年)乱前,曾提升奚族和契丹族2500人为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购下,安禄山和史思明被当地少数民族视为“二圣”。
统治阶级日益腐化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可做,唐玄宗失去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变得越来越腐败。唐玄宗更沉迷于享乐,宠爱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唐代天宝14年11月9日(公元755年12月16日),作为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者的安禄山,动员唐兵、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人,以“忧国之危”、以范阳起兵为借口,奉密诏讨伐杨国忠。
忘战必危
安禄山乘铁舆,下一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声震地。那时国内承平日久,百姓和几代人都没见过战争,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了。河北由安禄山管辖。叛军经过的州县都希望风瓦解。当地县长要么开门迎接叛军,要么弃城逃跑,要么被叛军俘虏。叛军很快控制了河北。太原和东受降城人奏报安禄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认为这是一个讨厌安禄山人编造的谎言,不相信。
安史之乱:中华文明从开放向保守转变:
1、社会混乱。战争使社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据记载,几乎整个黄河的中下游都是荒凉的。杜甫有一首诗说:“孤独的天宝之后,花园里却有蒿藜。我有100多个家庭,世界上一切都很混乱。”。这表明,战争过后,大多数人都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
二、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破坏了统治基础,使唐朝自盛而衰。此后,统一的中央王朝实际上削弱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了藩镇分离,各自为政。未来,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淮西李希烈等其他地区将分开,拒绝接受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有的自补官员,不输王赋,有的不贡献朝廷,甚至傲慢称王为帝,与唐朝分庭抗礼直至唐亡。这种现象还没有结束。
三、加重剥削。战争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不得不增加税收,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深刻。因此,农民与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迫使农民举兵反叛,形成了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户口大幅减少。潼关与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只有“编户千余”,邓州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突然下降到二百户以下。但政府把负担强加给仍在户籍上的农民。
第四,边境不稳定。经过安史之乱,唐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唐朝将陇右、河西、朔方的重兵全部派往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方吐蕃人趁机进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着西部地区的西北庭。几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了西部地区的西北庭。从此,唐朝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5、经济重心向南移动。安史之乱促使中国历史上北民向南移动,导致经济中心向南移动。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向南移动。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越来越超越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六、西域得失。753年左右,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然而,随着国内政局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幅下降,从高峰跌至低谷。事实上,就历代原王朝而言,经营西域无非是内外两个原因。在内部,控制西部地区不仅可以宣传国家力量,而且可以确保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在外部,控制西部地区可以遏制和削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力量,确保河西和龙的安全,防止南北游牧民族的融合。吐蕃攻占关陇后,西域失去了原有的战略意义。西域的存在对整个唐代边防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虽然西域有“奉国之诚”,但朝廷不得不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因为“事情不如同情”。
为什么安史之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中华文明从开放转向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