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一只鸡加速了一个王朝的灭亡。这听起来像是在开玩笑,但真的有这样一件事,这是怎么回事?以下是对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
[img]626858[/img]
明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明朝内忧外患,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外女真族强势崛起,不断割据关外土地。那一年,在紫禁城,略显憔悴的崇祯皇帝拿起一封来自山东的奏章,报道吴桥发生了兵变。崇祯皇帝看了看,简单地批复了一下,并不在乎。毕竟,那些年的兵变、起义、旱灾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太多了。但崇祯皇帝最终可能在煤山上吊,正是这封他没有注意到的奏折,最终埋下了祸根。
同年,皇太极发动了大凌河之战。明朝派将祖大寿去迎敌,不幸被敌军团团围困。不得不派孔有德带领800名士兵前往前线救援。不幸的是,军队遭遇了暴风雪,一名士兵真的很饿,于是偷了村里的一只鸡吃。起初,我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他们不知道这只鸡的主人是当代重臣王象春的家人。事件发生后,王象春的家奴无所畏惧,并将士兵穿过街头游营,其他愤怒的士兵杀死了家奴。这件事还没有结束,但影响越来越大,王象春的儿子拒绝放弃,要求朝廷彻底调查此事的真相。800名士兵为了一只鸡而抱怨,对朝廷失去了希望。一只鸡比打败皇太极更重要。于是这支精锐明军干脆向王象春家扬起战刀,彻底背叛了朝廷,这就是著名的吴桥兵变。
吴桥兵变的直接后果,是明朝投入数万美元建造的火炮部队,全部倒戈投入后金。从那时起,满清掌握了火炮制造技术。在未来的对明战争中,它不再是铁马弓箭,而是像大明一样射击,甚至比大明的火炮更强大。大明失去了最后的杀手锏,再也没有技术优势了。当李自成攻打首都时,崇祯的手下没有士兵可用,也没有枪可发。一只鸡很小,反映了明朝的政治腐败、太监的灾难、粮食和工资的缺乏以及军事纪律的腐败。输给大顺和清朝只是时间问题。
像龙卷风一样,一只鸡引发了一个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