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还有4000万人口,是贞观时期的两倍多。为什么会崩溃?
这是安史之乱暴露了唐朝积累的各种疾病,其中唐朝繁荣的主要原因是藩镇和节度使。但这种事情在唐初也存在。为什么没关系?
这件事要从唐太宗开始。太宗时,皇帝精通武备,唐军骑兵精良,擅长主动进攻,长途攻击,军事效果显著,击败了强敌突厥。然而,太宗死后,唐边境的军事形势由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御,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有上升趋势。为了应对这些机动性强的敌人,唐朝将边境地区小而分散的100人小军镇改为集中指挥的大军镇集团,军镇长官也逐渐从临时的逐步改为固定的、长期的。
[img]626771[/img]
另一方面,唐代均田制度不断解体,土地并购,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的解决办法是重申均田法律,禁止移民,让流民客户在当地归化。如果他们不能,他们将被招募参军。唐代的兵制是府兵制,强调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府兵制,兵农合一。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各地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一般轮番服役。流民逃户数量增加后,国防军和义务兵的性质正在减弱,而为利当兵的人已经成为以当兵为职业的人。
玄宗时,为了军事需要,不断增加军镇长官的权力,方便他们在战场上自由行动。开元年间,被征用的军队逐渐被招募的“长征运动员”所取代,义务兵成为职业士兵。当战争中需要的士兵不足时,军镇可以自行招募士兵,军镇的规模开始失控。开元二十五年以来,各镇节度使下的军队纷纷成为募兵,流民成为募兵,开始依附统帅,“只知其将之恩威,不知有天子。军队部曲化。
[img]626772[/img]
越来越多的士兵,为了减轻中央后勤压力,军镇开始允许农田,最初农田粮食由中央家庭分支,但有时无法跟上战争形势,特别是西北地区,军队通过州政府调度军事粮食难以解决,所以中央政府把军事防御区财政权力给常备军指挥官。但防御区的盐税也被允许了。
同时,军镇节度使的任职长期化、职权辖区化、镇所固定化、官称正式化。唐政府经常临时派出观察习俗使、废墟使、巡逻使、巡逻使、按抚使、存抚使、采访处置使等。,并向中央政府汇报。这些职位合并成采访使,逐渐使节度使兼任。
这样做的后果是唐玄宗时期镇战斗力强,唐朝对外攻击,对外战争的好消息频频传播。后果是藩镇和节度使得安史之乱后成为地方分离的小政权,全国陷入战国时期的世界。中央和藩镇之间的战争,藩镇之间的战争,藩镇内的战争,一切都是权力的游戏。这个时候,人口多有什么用?一个强大的帝国不再能够为他的子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安全。在这种权力的恶斗中,大唐的昂扬气脉也被消磨掉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主要政治目标是削藩。宪宗削蕃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唐朝立刻展现了中兴的形象,后来又失败了,唐朝立刻陷入了混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人口是贞观的两倍 为什么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