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的独特产物。中原王朝将皇室女儿嫁给少数民族领导人,达到了安抚、吸引和延缓战争的目的。客观地说,“和谐”确实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两国的密切沟通。难怪有些人现在吹嘘“和谐”。
但是我们怎么能忍心让手无能为力的女人远嫁异国,让她们虚弱的肩膀承担起一个国家的重任呢?多残忍啊!据史料记载,古代远嫁匈奴首领的公主命运悲惨,很少有孩子,甚至要忍受匈奴人违反伦理的坏习惯!
[img]625892[/img]
和亲起源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和谐”并不等同于“婚姻”。和谐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独特产物,婚姻是西方的说法。除了中外之外,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可以说是非常不同的。我们不会深入研究,只是看看和谐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早在周襄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600年左右,就出现了和亲的现象,但当时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定的制度,和亲真的写成了文字,从西汉开始就被确定为一个制度。《汉书·李广苏建传》有载:封建君主为了避免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与汉和亲。
据《汉书》记载,历时近四年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告终。随后,刘邦建立了西汉。虽然西汉建立了,但当时的国家经历了战争,国力衰弱,只能用“黄老之学”来休养。这时,占领北方的匈奴变得越来越强大。据《史记·刘敬传》记载,当时的匈奴有“三十多万人控弦”
!
匈奴长大后,经常袭击西汉边境,但刘邦的亲征却陷入了平城白登山。无奈之下,西汉不得不暂时避开锋芒,将宗室之女嫁给匈奴,形成“和亲之约”。
[img]625893[/img]
难有子嗣
自西汉以来,和亲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当国力衰落时,通过与亲属妥协来延缓战争的爆发。当国力强大时,他们也会通过和亲来安慰和吸引外国人。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远嫁异国的女儿,其中大多数是匈奴人。
与匈奴和亲最著名的是“昭君出塞”。当时,唐朝的国力很强。匈奴称韩邪为汉朝的大臣,并要求汉元帝做他的女婿。宫女王昭君自愿嫁给匈奴。从那时起,两国“关闭了边境城市,牛马布野,第三代没有吠叫的警察,黎庶忘记了战斗”——汉书·匈奴的赞美。
然而,历代远嫁匈奴的公主很难有孩子留下来。一方面,匈奴地处塞外,环境恶劣,气候习俗与中原大不相同。大多数中原女性身体虚弱,一到匈奴就很快生病。此外,他们错过了家乡,身体越来越虚弱,很难保护自己的生命,更不用说生孩子了!
即使有孩子出生,他们也会卷入政治斗争的特殊身份。匈奴皇室如何让汉族血统的人继承自己的地位,与公主生下的大多数孩子早逝,死于各种“意外”!
收继婚制
除上述两个原因外,匈奴还有一个坏习惯,使公主本身不愿生孩子,这就是匈奴的“收继婚制”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父死,妻后母;兄弟死了,都取其妻之。
简而言之,兄弟收嫂子,兄弟收嫂子甚至儿子收父妻!例如,王昭君首先嫁给了呼韩邪。两年后,老单死于疾病。根据匈奴的习俗,王昭君嫁给了老单于的长子。
咸安公主更可怜,先后嫁给四任单于,《新唐书·回复传》记载“主历四可汗”,前三任单于祖孙三代!
在野蛮的游牧民族看来,“收继婚制”是正常的,但在我们的汉族文化看来,这违背了规则和伦理。和公主都是读诗读书,懂得正义的人。他们怎么能忍受这样一个乱七八糟的举动?即使他们为了国家正义被迫屈服,他们也永远不会留下孩子!
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只要“牺牲”一个可有可无的公主,你就可以取悦或吸引外国人,维护封建统治。这项业务无疑是非常“具有成本效益的”。然而,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和谐对公主本人来说太残忍了。他们不仅要忍受思乡的感觉,还要忍受匈奴的坏习惯,这对中原女性来说是一种耻辱,她们的贞洁高于生命!
明朝被称为封建社会中“最有骨气”的王朝。在他们统治的200多年里,他们从不讨论和平和亲密。即使明朝的统治者无能为力,他们也不会嫁给自己的女人来取悦外国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朝值得最伟大的王朝!
参考资料:《史记·匈奴传》、《新唐书·回归传》、《汉书·匈奴传》。 《汉书》《 史记·刘敬传》 《汉书·李广苏建传》
为什么古代公主远嫁匈奴很少有孩子? 其实道理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