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这个人是一个有勇气展示自己和抓住机会的顾问。秦兵攻打赵国时,勇敢地站起来,与使者一起前往楚国,利害楚王陈青,成功地说要动楚王出兵帮忙。然而,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在成功推荐后的第二年自杀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在文章中为你揭示一下!
自“毛遂自荐”事件以来,毛遂一直受到赵王的赏识和重视。在此之前,毛遂默默无闻,只是平原君的门客,别人都没听说过他。在平原君手下呆了三年,只是本职行事,非常谨慎。另外,平日里没什么大不了的,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口才,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平原君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门客,并没有引起重视。如果当时去楚国的人不够多,毛遂勇敢地抓住了机会,至今还不知道毛遂的口才。成功让楚王出兵后,毛遂回到赵国,名声远扬,别人都说他有三寸不烂之舌。本来仕途发展光明,没想到第二年拔剑自杀,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
[img]623087[/img]
早在公元前256年,赵国就面临着外部危机,燕国就想趁其不备侵占赵国的领土。当时燕国有非常优秀的将领,作战能力很强,这样赵国就面临着非常强大的敌人,一旦战败就会失去土地。赵王一时半会想不到合适的应战人选。想了想,他回忆起当年自我推荐的场景,成功解决了危机。现在毛遂在赵国也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了,所以这次打算把重任交给毛遂,先提拔毛遂为统帅,带领部队应战。
得知此事后,毛遂非常惊慌。可以合理地说,毛遂这个人的勇气是值得称赞的,胆识过人怎么会害怕这种工作呢?然后毛遂跑到赵王面前。这一次,与上次不同的是,他不再主动推荐自己去战斗。相反,他说他不能接受这个大责任。毛遂真诚地说:“赵王,我不怕打仗,但我真的没有这个能力。虽然我口才过人,但我对带兵打仗一无所知,不称职。你可以让我当士兵,听从指挥,在前面冲锋,也就是说,统帅的职位很难原谅我。你最好另请聪明。”
说完这些话,毛遂觉得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但赵王不同意,不能相信这是去年勇敢的顾问,当时可以帮助他说服楚王出兵,现在怎么拒绝呢?还是这么好的机会,正好可以展示才华,事后一定要有回报。然而,毛遂从未被感动过,直截了当地对赵王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缺乏能力的地方。就像骏马一天能走几千英里,却抓不到像猫一样的老鼠。”
毛遂看到赵王坚持要他去,无奈地说:“我有三寸不烂之舌,善于与人打交道,善于与人沟通,但我从未参与过战场,一无所知。你让我领兵打仗不是让我难堪吗?我也不敢拿国安开玩笑!毛遂说得那么真诚,却没能改变赵王的心意。偏偏此时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赵王听不进去,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毛遂身上,最后毛遂不得不去做。
[img]623088[/img]
毛遂总是用嘴吃饭,突然被推到战场上,他不知所措。面对对方强大的进攻,毛遂,一个没有战斗经验的指挥官,根本无法应对,对方显然占据了上风。结果很明显,赵被打败了,毛遂感到无能,失去了赵的脸。
曾经是国家的英雄,谁曾想有一天会这样结束。除了自杀,他别无选择,只能在山里挥剑结束自己的生命。仅仅一年时间,从大家钦佩的英雄到悲惨的结局,没有人能接受失败者达到国家的期望,但也让人们后悔失去了这样一个外交人才。
[img]623089[/img]
另一方面,事情的过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只有在适当的领域使用它们,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优势。在做事之前,我们应该衡量我们的能力,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我们无法实现的事情。看这里,大家也明白为什么毛遂在成功自荐后,第二年就早早结束了生命。我也觉得很遗憾。如果毛遂当年没有带兵打仗,他一定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人才。
成功推荐毛遂后 为什么第二年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