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争,
春秋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战争与后人大不相同。我们来谈谈春秋贵族战争的奇妙之处。
一、祭旗致师
春秋时期打仗,讲究祭祀“师出必祭,谓之”。
[img]621208[/img]
祭祀极其复杂,其中更重要的是献牙,即猪羊牺牲在军队最前沿的牙旗上。如果你被命令出征,你会把祖先的庙牌放在专用战车上,随军行动,每天晚上都要祭奠。旅途中经过名山大川,也需要各种祭祀。
[img]621209[/img]
除了战前祭牙旗,打仗时如何挥舞旗帜也是门大学的问题。两军对峙时,有所谓的“致师”礼物。
[img]621210[/img]
在晋楚之战中,楚军按照传统的方式驾驶战车在战场上奔跑,向车上的旗帜倾斜。就像倒下一样,倾斜的角度越低,礼物就越成功。据说这是为了促进必要的战斗,“我真的要开始战斗了!”,就像《动物世界》中的两只雄性动物一样。
二,将与兵
春秋时期,有许多规则。重大杀人事件通常发生在朝堂闺房。在战场上,很少有人不能死。他们大多假装表达自己的态度。
比如春秋小霸郑庄公,很怨恨表哥周平王,却拿不到他。他不得不带兵,割掉洛阳城边的小麦,发泄。这已经是一场巨大的逆转。
[img]621211[/img]
将军是贵族,当兵的不是普通人。当时叫“中国人”的是城市人,其实有点像古希腊城邦的公民,还是有点政治地位的。
一旦中国人不高兴,他们就会搞“公民不服从”。有一个魏一公,他通常喜欢养鹤,废除政治事务。结果,魏国被狄人打败了。中国人不愿意为他当兵。“有能力派鹤上战场!”。魏一公就这样死了。“国家兴亡,中国人无则”基本上就是这样。
[img]621212[/img]
三、不守关塞。
春秋两国都有一些危险的障碍。按照正常思路,保卫国家最重要的是保持这些障碍。然而,奇怪的是,历史书上的许多例子表明,这些地方通常没有人守卫。
这件事太不可思议了,直到清朝才被发现。例如,据《左传·文公十三年》记载,金侯派使臣詹佳住在这个地方,以防止秦国从桃林危关东出。桃林是潼关。我们知道这是通往关中平原的最重要的通道。
[img]621213[/img]
齐庄公伐晋,入孟门,登太行,封少水,动作一气呵成,如入无人之地,可见这些地方平时不设防。
从这个角度来看,被嘲笑死去的宋襄公其实挺委屈的,他觉得敌人没有摆开阵型,就不能开战,于是被后人嘲讽为“愚蠢的猪式仁义道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春秋战争和后世如此不同?除了每个人都是亲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东夷、南蛮、北狄、西戎的存在。
[img]621214[/img]
春秋时期的共识是,每个人都关上门,你杀了我,我杀了你,都是他们自己的家人,但在战场上,不能像野蛮人那样,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野蛮战争不礼貌的传说一直笼罩着春秋时期的肉食者。
卫懿公,前面提到的养鹤,在《吕氏春秋》中说他在战场上,被食人狄人吃掉,只剩下一个肝。
郑庄公与北军作战时,军人使用步兵,郑人使用战车,武器可以说要先进得多,但郑庄公非常担心不能打败对方。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不遵守规则的秦人被东方国家鄙视了几百年。
有趣的是,这些春秋战争文化在中国并不独特,尽管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在这个不对称的战争时代,有那么多去人性化的武器可以悄悄地杀死人们。
但是在古典时代,比如荷马史诗里,在战场上偷偷杀人,就是对神的冒犯,会让世界英雄不屑一顾。
揭示春秋贵族战争的那些奇怪的事情 与后人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