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揭秘:【贞观之治】时期的米价是多少?

《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四年,粮市一桶米的价格在四五元左右。人出门的时候很放心,连门都不用关,甚至千里之外也不用自带干粮。”。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唐朝的生产力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治安稳定。似乎唐朝已经走出了战争的阴霾,经济也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然而,用粮食价格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显然是不可行的,这在经济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很贵,伤民;很便宜,伤农。民伤离散,农伤国贫”。

粮食价格虽然不能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情,但却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基本经济状况。

粮食价格太贵,人们负担不起;如果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将遭受损失。无论粮食价格是高是低,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如果情况严重,甚至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

贞观四年的米价只有四美元,太低了,这对农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归咎于唐朝的斗争只能表明唐朝没有取得更好的成果,但可能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让我们来看看《新唐书》中的其他内容,大致是:“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周边的土地非常肥沃,但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很小,粮食产量不能满足城市的日常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要满足城市粮食需求,只能从全国各地调粮,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水运。

既然要运粮,自然要承担运费。当时唐代交通不便,一桶米的运费大概是三块钱。但是《新唐书》记载的米价是四块钱,也就是说除了运费,这桶米其实只卖一块钱。

这一说法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新唐书》的内容存在矛盾,不可信。

其实唐代都城长安的米价并不便宜,反而很贵。贞元时期,长安的米价最高达到了一桶千元。正是因为米价高,长安最大的储量仓库太仓只储存了十天左右的粮食,供天子后宫食用。

这和贞观四年的一斗四钱有很大的不同。你知道,唐太宗到唐高宗才几十年。时间不长。米价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稍想一想,就明白《新唐书》并没有如实记录下来。完全是为了赞美唐太宗的政绩,才有如此夸张的记录。

揭秘:【贞观之治】时期的米价是多少?

事实上,贞元年间,长安的米价也跌到了最低价,堪称百年难得一遇。据史料记载,

贞元初年,宰相陆治曾向皇帝写信,建议从民间低价购粮,扩大粮仓,以备不时之需。

很快,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关中收购了大量未脱壳的大米。当时,买这些谷子的价格是一桶70元。

由此可见,唐高宗刚继位时,正逢历史上明确记载的“谷贱”之年。但这一低价之年的谷价也是一斗七十元。

从这个历史事实中不难发现,

贞观四年的“米价四钱”是谎言,是荒谬的笑话。

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唐太宗创造的“贞观之治”并非盛世。

揭秘:【贞观之治】时期的米价是多少?

要了解唐太宗统治时的综合国力,不仅要通过历史官员的话,还要通过“局外人”的判断。当时,高昌国与唐朝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昌国王朱文泰与唐太宗也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

然而,朱文泰对唐朝的评价是这样的:“当我进入王朝时,我看到了秦朝和龙的北部。城市萧条,没有隋朝的比例。”翻译后,也就是说,唐朝的经济在这一时期是萧条的,无法与以前的隋朝相比。

既然连之前的隋朝都比不上,怎么谈进入盛世呢?

事实上,李世民奋斗了一辈子,唐朝并没有发展成他想象的那样。与隋朝的经济相比,初唐真的不值一提,真的不值一提。

至于原因,我相信我们也很清楚,建立一个新王朝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战争一结束,这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就会急剧下降。据说,初唐不仅没有隋朝那么经济,而且人口也远低于隋朝。

唐太宗去世三年后,唐朝的人口甚至不到400万,隋朝的总人口约为800万。可以看出,唐太宗已经努力工作了这么多年,甚至连人口都赶不上隋朝。

然而,一个新王朝总是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对吧?否则,如何稳定人心和统治?

这也是维护王朝稳定的一种手段,只能伪造盛世王朝的样子。

揭秘:【贞观之治】时期的米价是多少?

事实上,伪造盛世并不是“贞观之治”的先例,早在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唐朝只能算是模仿者。

《晋纪总论》对太康时期进行了评价:“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露不闭,民遇如亲,其缺者取资于路”。

从这段话的意思来看,太康时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但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这样的记录经不起推敲。如果太康时期真的像文字记录一样繁荣,三代后怎么会死?可见,

史料记载的只是王朝统治者的意愿,不一定是根据真实情况记录的。

据说我们印象中的“贞观之治”是一个繁荣的王朝。事实上,这只是王朝统治者稳定政府的一种“舆论”手段。

真正的“贞观之治”只能说明唐太宗的政治清明,至于国家的繁荣,就不能突出。


揭秘:【贞观之治】时期的米价是多少?揭秘:【贞观之治】时期的米价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