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春秋质子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春秋战国时期,出纳质子成为这一时期相当独特的社会现象,是诸侯国处理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国有效控制弱国的特殊途径。“质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争的破坏性。
交质以调和双方关系为出发点,以互信互利为保障,以诸侯国君的至亲或重臣为媒介,以实现弱国对强国的屈服为目标。为了保全自己,弱国以“王子”为品质,获得了大量的强国政治“援助”。交质成为这一时期维护社会整体平衡的重要政治活动。
[img]616665[/img]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交质现象
(一)互遣质子
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当周王室遭遇巨大变化时,他们不得不依靠郑、晋等诸侯国的助手。郑武公和郑庄公成为平王的清士,因为他们为周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鉴于郑庄公的实力,周王“二于郭”,想通过任命郭成为清士来制衡郑庄公的权力。
“郑伯怨王。王说,没有。因此,周、郑交质。王子狐为郑,郑公子为周。”
周郑交质的出现是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周王室权威的衰落暴露在这一事件中。周王室希望通过交质缓解已经紧张的周郑局势,通过交质重新确认周郑之间的君臣关系,从而保证郑国对周的辅毕和新君的支持。
[img]616666[/img]
然而,新即位的桓王并没有继续忍受。“周人成平王的初衷”,把政事交给了号公,周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之后,周王率领陈、蔡、郭、卫国攻打郑,“郑师合攻,王卒大败。祝丹射王中肩”,从此周王室更加衰落。
因此,在存在重大利益关系的政治斗争中,通过交质稳定或确认君臣关系是不现实的。无论是松散的臣属关系还是明确的君臣关系,面对利益关系,都经不起考验,倾向于崩溃。周郑交恶,说明没有信任基础的交质建立的关系是不稳定的。
[img]616667[/img]
(二)单方面出质
春秋时期,齐、晋、秦、楚占据了整个春秋时期政治活动的中心,在中原互动占主导地位。春秋时期的调度现象与他们的竞争密切相关。可以说,纳质是确认列国争霸过程中相互臣属关系的重要手段和尝试。
弱国单方面向强国派遣人质的现象非常集中。在春秋两季发生的20多次质量调度活动中,一方单方面向另一方质量的现象多达18次。质量方基本集中在齐、晋、秦、楚、越,其中楚国最多。就质量原因而言,主要是战败求和。
(三)战国时期的质子
与春秋时期诸侯国单方面向强国出质不同,战国时期的交质活动大多是诸侯国之间的交质活动,质子数量更多,交质活动更频繁。列国之间的互遣质子是交叉进行的,出质国与入质国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大多数时候,当一个国家接受一个国家的入质时,它也可能向其他诸侯国出质。
[img]616668[/img]
在最后一个战国时期,七国之间的交质约为30例。其中,列国共10例,秦出质列国7例,其他13例为东方六国之间的交质。秦六国交质独特,占全数的一半以上,说明秦已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雄厚的。
交质反映了春秋向战国的转变
(一)质子反映的信义问题
在周郑交质后,君子感叹“信不由衷,其质无益”,交质以无信为前提,希望建立信任确实不合逻辑。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西周时期发展起来的礼乐制度依然存在,“重礼义”的传统依然保持在社会观念中。事实上,交质重构了诸侯国之间的信任和臣属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义的重建。而“信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坚持和遵守作为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礼”上。
[img]616669[/img]
战国以后,信仰的概念已经非常薄弱,诸侯之间的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摧毁国家,扩大新疆。质子出现之初所含的信仰问题完全消失了,有些只是实用的。质子已成为国家间邦交的重要手段,质子已成为权衡政治利益的重要筹码。质子和誓言几乎没有关系,质子的目的是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要么乞求帮助,要么是政治混乱。
(二)从盟誓到交质
随着西周宗法封建制度的逐步崩溃,周天子的地位下降,春秋时期成为“相互利益,放弃信仰”的局面。宗法“尊重亲人”的精神纽带逐渐瓦解,作为社会规范礼”的约束力降低,不能规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诸侯国相互争斗,进入了争霸时代。
[img]616670[/img]
随着列国争霸战争的开始,齐桓公和晋文公先后统治中原。他们在尊王熙夷的号召下主持了联盟,并在“信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联盟。小国履行了参与朝鲜就业的义务,而大国则以其强大的国力保护弱国征求不公正。在齐桓公称霸的时代,盟誓仍然是诸侯实现相互信任的重要途径,这一时期也很少出现列国交质的现象。在晋国和楚称霸的时代,盟誓不足以保证彼此的信任,交质作为盟誓的补充开始大量出现。
[img]616671[/img]
看看整个春秋时期。自周郑交质以来,所有的遣质活动都与霸主争霸密切相关。交质也成为对这一时期盟誓不可约束的背信弃义行为的有效控制。质子与盟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由此产生的政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期的。
进入战国后,诸侯国之间虽然有“无相攻击”的誓言,但能起到事实约束作用的誓言却寥寥无几,誓言和交质也渐行渐远。战国时期联盟较少,与春秋时期大不相同,交质行为大多屈服于力量。
春秋时期的质地是什么? 为什么质子这个系统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