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赵括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为赵括翻案,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据可纠。
赵括的名声源于一场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长平之战。然而,赵括以失败者的身份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和唯一的教练生涯。
长平战争初期,秦昭王派左舒长王米攻打长平赵军,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迎战秦军。赵军几次小败后,赵将廉颇退到丹河东岸,筑起壁垒,从此坚守不战。
面对这场僵局,秦国使人在赵国都城邯郸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怕赵括。因此,赵孝成王不顾赵括母亲和林相如的反对,崇拜赵括为将,取代廉颇。
赵括一上任,就推翻了廉颇坚守不战的战略方针,反守为攻。结果,赵括本人在长平一战中被射死,几乎全军覆没了45万赵军。到目前为止,赵括只剩下一个了纸上谈兵的笑柄。
[img]617737[/img]
在这种情况下,赵括自然成了背锅侠,只要仔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有很多细节值得深思。
@ 纸最早出现在汉代,战国时期的赵括根本没见过纸,@ 所谓的纸上谈兵不过是败军之将,众恶归之的结果。
@ 秦人散布谣言说秦军怕赵括,赵孝成王拜赵括为将,这也太牵强了。更不用说长平战争期间赵国武将济济了,包括李牧,他拒绝了数千英里外的匈奴,还有廉颇,他坚守阵地两年,使秦军无法东进。赵括虽然熟悉兵书,但从未有过实战经验,赵孝成王也不是老派昏厥之主,怎么能这么轻易地被秦国打败呢?究其原因。赵孝成王拜赵括为将,既不是秦人的反对,也不是赵括军事能力过强,而是其无奈之举。
[img]617738[/img]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大幅增强,关中沃土使秦国储备丰富。赵国位于北寒地区,富裕地区有限。赵国和秦国各有优势,但明显弱于国力。
此时赵孝成王左右为难,选择廉颇坚守不出,赵国迟早会让秦国拖垮,选择主动出击,却没有必胜的把握。
无奈之下,赵孝成王只好用敢于冒进的赵括作为将军。他知道廉颇不会打不确定的仗。他绝对不会攻击秦军。只有赵括才能把防守变成进攻,打破僵局。
结果秦国偷偷换上了白起。长平一战,赵国45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赵括也被射死。赵括第一次出战时遇到了秦国的杀神白起,使他的军事能力完全定格在纸上。
[img]617739[/img]
至于赵括是否有军事才能,看完以下两个史实就很清楚了:
首先,据史书记载,赵军被围了46天,军队已经断粮,以至于到了吃人的地步。然而,军队并没有崩溃,并在教练的指挥下有组织地突破。赵括死后,赵军没有战斗精神,选择投降。可以看出,士兵们仍然认识到赵括的指挥官。
二是《史记·白起列传》记载,虽然今秦破长平军,但秦卒死者一半以上,国内空无一人。以至于秦军无法顺势攻占邯郸。从这个角度来看,赵括并不是一个无能的老鼠,只是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太强大的对手。
纵观长平战争的得失,只能说赵孝成王的决定埋葬了赵国45万军士,赵括只是为赵孝成王背锅。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 事实证明,赵括只是背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