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国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楼兰古国只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小城邦国。但与其规模不一致的是中原王朝和中原人民对它的仇恨,这可以说是深深的仇恨。历代中原人要么“愿意把剑放在腰下,直接砍楼兰”,要么“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就不还”。简而言之,他们必须踩平楼兰。
楼兰位于古丝绸之路以上,具体位于今天的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在楼兰古城遗址上,我们可以看到它曾经是一个人口众多、文明程度高的国家。司马迁的《史记》首次出现了楼兰的名字。
[img]616480[/img]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原人对他的仇恨和仇恨呢?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与楼兰古国的地理位置有关,而且与楼兰古国在中原王朝背后的态度有关。
楼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成为中原商人西行、西域商人东行的必经之地。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边际效应不仅是楼兰古国在汉代的繁荣,也是当时中原王朝和汉朝之间势同水火的匈奴的觊觎。
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不仅适用于生物进化,也适用于楼兰与汉匈奴的关系。
[img]616481[/img]
匈奴的出现历史悠久,祖先可以追溯到夏后的苗族。作为传统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与居住在中原王朝的政权之间一直存在利益摩擦,相互攻击数不胜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因抵抗匈奴而在战国四大名将中排名第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匈奴人的防御体现在修建长城、开垦和保卫边境上。但秦亡后,刘邦建立了西汉之初,白登之围,也让汉朝不得不选择和亲政策,以换取暂时的和平。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下,中原王朝的汉朝也得益于农业制度的优势,逐渐实现了与匈奴实力的比较。
最后,汉武帝最初的和亲政策被打破了。魏青和霍去病侄子的出现也使汉朝完全实现了进攻和防守的转变。“封狼居胥”和“漠南无王庭”也成为他们功绩的代表。
[img]616482[/img]
作为一代英雄,开拓领土自然成为一种选择。因此,西进也成为汉朝的战略。经过西部地区,匈奴的生活空间不断被压缩,自然成为最佳选择。楼兰作为汉朝西部的一个小国,也成为了一个必要的地方;但尽管汉朝实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壮举,
作为一个一直追求水生植物的匈奴人,它具有明显的机动性优势。相比之下,楼兰古国无法激怒它。因此,为了生存,楼兰不得不采取骑墙的策略,在两个强大的邻居之间左右摇摆。
[img]616483[/img]
楼兰在通过楼兰的同时,愿意成为匈奴人的耳朵,掩护他掠夺汉代使团和队伍。汉武帝元封三年后,汉武帝无法忍受派兵讨伐,将国主俘虏到长安。楼兰自然无法抗拒,不得不屈服于汉朝;然而,当匈奴来袭时,楼兰反复叛乱,改变了他的弦,投靠匈奴。
[img]616484[/img]
这种情况是不可逆转的,因为匈奴的质子安归楼兰,继承了君主的地位。在西汉为质子的楼兰王子魏屠芪自然不愿意安居下,将安归匈奴的情况告诉了汉朝。然而,当时西汉陷入内乱,没有时间西顾。最后,在汉朝昭帝刘弗陵和辅政霍光的支持下,汉朝派人暗杀安归,扶持魏屠芪为新君。
这种支持也伴随着楼兰的改名和迁都。楼兰改名为姗姗,都城也迁至新疆若羌附近。公元448年,北魏最终选择摧毁姗姗国家,这也标志着楼兰作为国家历史的终结。
[img]616485[/img]
对于楼兰来说,中原人自然讨厌这种第一只老鼠两端反复背叛信弃义的行为,讨厌杀死它;然而,就当时的政治关系而言,楼兰的骑墙风格不仅是楼兰,也是西部国家的自我保护之道,也是中小国生存之道。
古代楼兰古国究竟做了什么? 为什么中原人这么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