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
崇祯三年,即公元1630年,明朝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蓟辽督师袁崇焕因通敌罪被处决,年仅46岁。
袁崇焕去世后,崇祯皇帝的人生道路越来越窄。最后,他在煤山一棵歪脖子的树上上吊自杀。276年,明朝进入历史坟墓。
[img]616839[/img]
很多人说崇祯皇帝不应该是亡国之君,而是做了很多亡国之君的错事,其中之一就是误杀袁崇焕。很多人遗憾地说: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就不会这么早灭亡。
现在,让我们假设,如果袁崇焕没有被崇祯处死,而是继续守在抗清一线,明朝真的不会灭亡吗?
有人说崇祯皇帝是历史上最苦的亡国皇帝之一,他面临的情况太复杂了。
明朝有两个敌人,一个是关外的后金;另一个是关内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后金对明朝的威胁是战术性的。至少与当时的国力相比,后金还没有摧毁明朝的综合实力;李自成和张献忠在中国四处游荡,消耗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资源,是明朝最危险的战略敌人。
当然,说后金只对明朝构成战术威胁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蓟辽前线可以守住。否则,再次上演瓦刺军兵围攻北京的历史并非不可能。那么,谁能守住蓟辽呢?首选是袁崇焕。
[img]616840[/img]
袁崇焕不仅具有较强的军事能力,而且具有相当大的政治敏锐度。例如,在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派人哀悼,但实际上询问了后金的内部情况。在皇太极继位后,袁崇焕的态度也与后金讨论,这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明朝的整体实力强于后金,但明朝必须分心与李自成和张献忠打交道。因此,在与后金的较量中,它实际上处于劣势。
如果袁崇焕还在蓟辽前线,他的能力足以对付后金。袁崇焕与皇太极讨论成功后,皇太极关注朝鲜半岛,跨越鸭绿江与朝鲜作战。明朝北线防御体系的压力突然减轻了很多。
皇太极征服朝鲜后,先给袁崇焕写信,先说后金为什么要出兵朝鲜,然后骂袁崇焕,说:“修好了,还是派哨兵去调查修城堡。中国将军真的很怀疑。丈夫讲信修和,一定要用物以成礼。我怎么能贪得无厌,让尔国力不支?可以减半,岁时回答,现在讨论,两国的福气也会。”
这是典型的敲诈勒索,但也是皇太极对袁崇焕的无奈回应。袁崇焕根本不吃皇太极。他仍然建造一座城市作为回应。他非常生气,皇太极破口大骂,但他别无选择。
[img]616841[/img]
不久之后,后金军大举进攻锦州,爆发了著名的宁锦之战。结果呢?后金军伤亡惨重。要知道后金地区仅限于东北,人口相对较少。后金军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明朝。毕竟明朝人口基数大。
可以说:袁崇焕是后金进攻中原的泰山巨障,这座山不动,后金要杀进中原,基本上是做梦。
这些类似于南北朝北齐与北周的对抗。北齐有一个石柱将军石斛律光,北周不占便宜。不幸的是,北齐后高纬最终杀死了石斛律光,摧毁了长城,几年后被北周摧毁。
我就不多说崇祯皇帝为什么杀袁崇焕了,但袁崇焕死后,明朝蓟辽前线基本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是毋庸置疑的。
[img]616842[/img]
金军进入山海关后,在北京城外烧杀抢掠,打破了明军。如果袁崇焕还在前线,这种情况很难发生。换句话说,如果袁崇焕留在蓟辽,明朝北方可以放松,崇祯皇帝可以有足够的战略空间和时间来消灭李自成和张献忠。
那么,如果袁崇焕不被杀,明朝真的能继续下去吗?这基本上很难。
到了天启帝时代,明朝已经千疮百孔,阉党横行,东林党也在拆明朝的台湾,乱到极点。此外,还有经济原因。万历三大征虽然赢了,但对明朝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比如抗日援朝之战,明朝花了700万两白银。此外,随着后金的兴起,明朝的军事偏向辽东,成本无法计算。还有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使明朝的经济能力雪上加霜。
为了应对这些情况,明朝派出了三份工资,即辽薪(用于辽东抗击后金)、训练工资(地方武装)、消除工资(用于消灭起义军)。这三个工资实际上是明朝政府从人民口袋里抢钱,最终导致“全世界人民穷尽财富”。
人们受不了这种没有底线的剥削,所以很多人加入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最终把它送到了明朝。
[img]616843[/img]
也就是说,如果袁崇焕还在,他只能在蓟辽阻止后进入海关,但他对中国的混乱无能为力。来自世界各地的起义军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根本无法压制。
如果崇祯皇帝把袁崇焕调回“剿匪”,那么后金就没有对手了。以后金的实力一旦入关,势不可挡,明朝灭亡会更快。@ 崇祯根本不敢把袁崇焕调回去。
也就是说,明朝不会死于李自成,也会死于后金,反之亦然。
@ 袁崇焕也不是神,更是分身无术,即使他没有被杀,明朝仍然无法改变灭亡的命运。
怪谁?只能怪明朝的皇帝太精彩了,自杀了。
如果袁崇焕不死,如果袁崇焕有不死的话 明朝还会灭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