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听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公元前228年,秦国将军王坚击败赵军,夺取邯郸,抓住赵王。秦始皇亲自抵达邯郸,杀死了母亲的前敌人。屠杀后,嬴政回到咸阳。
此时,秦国已经开始了六国的统一步伐。秦始皇一个接一个地灭国,而远离河北和辽宁的燕国非常害怕。
而在秦国逃回来的燕太子丹想从困境中寻找突破口,他请教师傅鞠武。
[img]610539[/img]
朱武告诉他,他可以再次与齐、楚、匈奴联合抗秦。王子丹不同意。他认为六国多年来一直无效。后来,秦将军范于期逃到燕国,王子丹好心地收留了他。
为使燕国脱离困境,王子丹又带着厚礼找到了卫国人荆轲,他劝说:
现在秦王抓了韩王,南下伐楚,北攻赵国。燕国这么弱,怎么能抵挡秦国的进攻?
诸侯们都害怕,不敢再联合攻击秦朝了。我有办法。派最勇敢的武士出使秦国,劫持秦王。秦王吞并的所有六国土地都返还给其他国家。如果劫持失败,你可以暗杀他。这将导致秦国的混乱,新军和老大臣之间的不和。此时,一个诸侯国正在联合攻击秦国,秦国就结束了。这个任务只能给你!
[img]610540[/img]
荆轲默默地接受了这个提议。从此,燕国对他更加厚待。
荆轲为了获得秦王的信任,向樊于期索要人头。樊于期全家都被秦王杀光了,只想报仇,愿意贡献自己的生命。
[img]610541[/img]
公元前227年,荆轲将最锋利的染毒匕首藏在燕督亢地图上,将范的头和副手秦舞阳带入秦中。
到达秦国后,荆轲根据自己带来的地图和人头成功见到了秦王。传统故事讲述了荆轲在穷图见匕首时失败后被杀的故事。
但《资治通鉴》却描述了一个非常隐秘的细节。
书中说,荆轲在图穷见匕首的时候,确实像计划中的那样抓住了秦王的袖子。然而,在匕首刺伤之前,秦王惊讶地突然站了起来。这时,拉力直接断了袖子。
原文写:不到身,王惊起,袖绝。
荆轲此时无法抓住秦王,所以他不得不站起来追赶秦王。秦王在大厅的柱子周围奔跑,荆轲也在柱子周围追逐。这时,大臣们都惊呆了,士兵们都惊呆了,失去了理智和反应能力。根据秦国法律,秦王殿不能携带武器,卫兵们用手抓住荆轲。
[img]610542[/img]
这时,大家都在喊秦王:负剑。除了荆轲,只有秦王带着一把剑。秦王被提醒并做出反应。他拿出剑,把它砍到荆轲的左大腿上,直接浪费了他的行动能力。
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了,
荆轲还没有放弃,又把匕首扔了出去,但是受伤了,最后一击只打到了柱子上。
知道事情已经败了,荆轲此时大骂:
事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报王子!
没有杀了你,也不是我想活捉你。只有抓住秦王,签订合同,才能报效王子的恩情。
随后,大家都杀了荆轲。秦王怒不可遏,派王坚立即向北挥师,大破燕国。
[img]610543[/img]
在仔细观察了《资治通鉴》的内容之后,有两个细节帮助我们揭示了荆轲刺秦王失败的真正原因。
@ 主观原因:先擒,不得后杀。
王子丹去看荆轲时说。荆轲的任务是先劫持秦王,强迫他返回侵占六国的土地。这与荆轲在后来失败时责骂“如果事情失败了,就想抢劫”相呼应。
荆轲去咸阳找秦王的主要目的不是“刺杀”,而是“劫持”。@ 荆轲在这么近的距离内,并没有直接捅出匕首,而是先抓住袖子,目的是抓住秦王。
太子丹和荆轲的选择其实是正确的。只有抓住秦王,他才能和解,六国才能安定下来。如果刺死秦王,秦始皇有10多个儿子,任何一个上位都会先疯狂报复,这将加速燕国的灭亡。虽然新王可能面临仓促执政,但扶苏当时已经成年,可以掌管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
[img]610544[/img]
其次是运气不好。
虽然荆轲主观上想劫持秦王,但他还是没有成功,这也是运气的原因。
一个是秦王的突然爆发,断了荆轲抓住的袖子。这个动作是不可预测的。荆轲的计划是抓住秦王,但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这种突如其来的生命危险使秦王下意识地站起来后退。由于动作过大,秦国的面料不结实,袖子直接断了,导致秦王跑出攻击范围。
另一个原因是秦王带了一把剑。秦始皇多年来一直在战斗,而不是一个懦弱的人。虽然突然的暗杀威胁到了生命,但秦王却惊慌失措。但在提醒大家之后,秦王果断地拿出剑,直接“浪费”了荆轲。荆轲拿着匕首,浪费了行动,即使他想直接杀死秦王,他也做不到。
[img]610545[/img]
由此可见,荆轲刺秦王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粗心大意,也不是因为武功能力差,也不是因为害怕退缩而握手。荆轲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他自己的任务不是杀秦王,而是当他退缩时@ 想杀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了。
小时听的故事:荆轲武功不好,没有成功杀人,导致秦王逃跑。
显然,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当然,在燕国看来,荆轲“风萧萧,易水寒”是燕国的大英雄。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刺客”荆轲无论成功与否,都不会对秦国统一世界的大局产生太大影响。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揭露荆轲刺秦王的真相 荆轲根本不是刺杀秦王